做為文化傳媒工作者較諸一般的企業經營,多了一項社會責任與文化理想的困擾,許多事在正常的盈虧計算之外,常常會有文化理想與社會責任的思考。我們經常徘徊在生意與意義之間,迷失了自己。我們思考某一本書是否該出版時,第一個考量的當然是有沒有生意做,能賣多少本?成本率是多少?毛利率是多少?賣多少本能平損?這些都是很簡單的計算,一張財務試算表會解決所有的問題,有時候連思考與判斷都用不上,因為數字會告訴你一切。

我們的困境不在這裡,許多時候,我們的社會責任與文化理想會油然而生,許多書,因為「我」喜歡,因為「我」覺得有意義,因為「我」覺得社會上需要這本書,更因為「我」這本書對社會改變、進步有價值,「我」對這本書的出版有責任,做為一個文化人,「我」應該出版這一本書。

這個時候,財務試算表就不夠用了,可能表上告訴我這本書沒錢賺,甚至會賠錢,但是我的文化理想、我的社會責任,讓「我」無法拒絕,讓我對著財務試算表無所適從。

有很長的時間,我採取「混合思考」:雖然沒錢賺,但有意義,就當做理想吧,還是出了吧!許多書就在這種情境下出版。問題是這種狀況讓我心思複雜,一邊想的是生意,一邊想的是意義。想生意,讓我不敢放手一搏,苛扣成本,犧牲品質,為的是有更好的毛利率;想理想,又讓我去做一件生意上沒把握的事,結果通常是悲劇收場,錢沒賺到,社會上對這本書的好評也不多。

我慢慢想通其中的道理,當一件事有兩個目標時,價值的衝突,邏輯的混淆,會讓你無所適從,尤其是「沒賺錢,就做理想」或許「做理想,順便還可能賺點錢」這兩種思考,讓我其實沒有真正想通兩者的關係,在浪漫中做了許多錯事!

直到有一天,我決定把兩件事獨立思考。要不談生意,只問能不能賺錢;要不談理想,只問對社會有沒有意義。談生意時,只有財務試算表,能賺到足夠的錢,我才決定做,一旦決定做,就把「資本主義魔鬼」的精神拿出來,斤斤計較成本、費用、每個環節,務其獲利極大化,這是「照計畫賺錢」的生意模式。

而談理想時,我先想的是,這本書對社會的價值及意義,更要精準的判斷其價值高低,意義多寡。然後再拿出財務試算表,仔細算一下要花多少錢,會賣多少本,結果可能會賠多少錢。賠這些錢,出版這本書值不值得,賠這些錢,會不會影響公司的營運,如果賠得起,又值得,那我就「照計畫賠錢」,把書做到極致,把書的社會意義極大化,這是另一種形式的「花錢買意義」的過程。

當我把生意與理想獨立思考之後,一切都豁然開朗了,失誤的判斷變少了,要不有生意,要不有意義,兩者都可以按計畫完成。

照計畫賺錢與照計畫賠錢,是非常重要的生意邏輯,尤其在思考新事業時,我們常為了少賠一點錢而犧牲某些環節,沒做到該做的事,導致新事業半途而廢,「照計畫賠錢」是開創新事業的關鍵思考,只要在計畫中,一切都要做到位,才會有好結果。新事業的培育是成敗問題,而不是成本高低問題,唯有對賠錢有準備,不擔心賠錢,新事業才有成功的可能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