派在大陸工作的同事,常會遇到各種千奇百怪的事,大多數他們也都承擔了,但也有些他們也找不到答案,偶而也會尋求我的建議。 

   人事與跳槽是他們最近遇到的問題,大陸媒體方興未艾,機會很多,人才奇缺,挖角也飢不擇食,員工動輒要求加薪,否則就跳槽,人事老在動盪中,他們問我有無良方?

   我回答他們:沒有良方,只有苦藥。 

    我們在大陸是個小公司,只有小團隊,台灣的光環無法照映大陸,品牌、產品、薪資都無法和大陸有規模的同業相比,再加上大陸人浮於事,缺乏工作倫理,當然只有替別人培訓人才,不斷被挖角,這是所有小公司的宿命,那有良方可解? 

   我講了商業周刊草創的故事。我不喜歡用馬路上揀回來的人才,喜歡一張白紙,從頭訓練。早期商業周刊培養了許多好人才,但也常被大媒體挖角,狀況和現在大陸的情境相似。

   我沒有有效的方法,我只能慢慢的從最基本做起。

   本來訓練新人需要一年到一年半,教的徹底而仔細,但通常在一年之後就遭遇挖角,我完全享受不到他們成熟的戰力,我決定改變方法。 

   我把訓練期縮短為六個月,但任用時就要求簽訂工作兩年的合約,這樣我就可以享受一年半他們熟練的工作成果。 

   這其實是一劑苦藥,因為解法緩慢,無速效,但真的有用。只是過程痛苦不堪,折磨工作者的心智,也考驗我的決心。 

   小公司、新公司的宿命是用不到好用、成熟的人才,只好自己長期培訓人才,可也常淪為為人作嫁,楚才晉用的結果。 

    加薪或許可以解決部分人才流失的問題,但小公司的加薪絕對趕不上大公司的幅度,至於品牌、相關福利,那就更無法競爭。因此這只是短期的立即解、表象的現象解,而真正的答案,真正的根本解,我在商業周刊初期的做法或許是可能的方向。 

   當我決定用長期的訓練尋求解決之後,我的心情平靜了,我不再和離職者生氣,我不再痛恨挖角的同業,因為這就是競爭的現實,這就是市場的規則。我反而更能專注在團隊上,專注在訓練、專注在工作上。 

   我把培訓的新人分為兩類:一類是才氣過人,心思複雜的一般人;一類是資質中上,但個性穩定的可期待人才。前者放牛吃草,自動學習;但後者則花心思重點培訓,嘗試建立師徒式的個人情誼。 

   才氣過人者,時間一到,通常就另謀高就。可是經過我用心帶領的人,通常過了合約期,還可能繼續留下來,因為那已超越了一般的同事關係,成為長期夥伴。 

   當我把立即的人才流失問題,看成是長期的結構困難,用長期的笨方法來解決之後,商業周刊終能穩定下來。 

   許多事沒有良方,只有苦藥,要有耐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