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很會包粽子,包粽子開啟了我一生的學習經驗。

  那是約略八、九歲的時候,祖母和媽媽帶領我們一起包粽子,小孩其實只是在一旁湊熱鬧的角色,但是我也想試試看,老祖母疼我,只好讓我一起試試看。

  祖母先示範一次,告訴我怎麼摺竹葉、怎麼放餡料、怎麼摺粽角、怎麼綁草繩。接著我就自己試試看,第一次可想而知,粽子一定不成樣子。

  在多次嘗試後,我開始體會祖母所說的每一個步驟。我發覺祖母只說了大要,但許多關鍵性的細節她沒說,長大後,我知道祖母是個會做,但不會教的人。

  試了幾次不成功之後,我決定一步步跟著祖母的方法做。我看著祖母包粽子的每一個步驟,觀察每一個細節,看了四、五次之後,我自己試一次,看看到底哪一個步驟不順,我再停下來看祖母怎麼做,再看幾次,再試試看。

  其中捏粽角的部分,祖母總是能包出很漂亮的粽子稜角,我問祖母該怎麼弄,祖母告訴我,要把內餡填實,才能捏出稜角。

  就這樣,我慢慢讓自己熟悉每一個步驟,前二十個粽子,樣子很難看,可是包到三、四十個時,我已經能包出很漂亮的粽子。

  一個男孩會包粽子,而且會包很漂亮的粽子,當然獲得眾多大人的稱奇與誇獎,而我自己也獲得很大的成就感。以後每年端午節,都是我一展身手的機會。

  在學會包粽子的過程,我自己摸索出一套學習的步驟:如果有人教,就要仔細的聽。我仔細的聽祖母教,然後嘗試照著包。

  但真正的學習,不在教,而在自己的摸索學習。我在照著祖母的方法做,不是很成功之後,我試著自己揣摩。

  用眼睛觀察是我學習的第一步。我盯著祖母包粽子的過程,仔細觀察每一個步驟:如何選粽葉、如何摺粽葉、如何拿粽葉、如何放餡料、如何填實餡料、如何包粽葉……剛開始分不出這麼多步驟,但多看幾次,我分解的步驟越多,我理解包粽子也越深。

  除了看之外,我也仔細聽所有人的對話,了解他們的經驗。

  接著是照著我觀察到的方法做,做的同時要想,要分析包出來的粽子好不好看,其中有問題時,就要問。

  我摸索出來的學習步驟是:看、聽、做、想、問,分別用到了五個學習的器官:眼、耳、手、心、口。這是學習的五要素。我在十歲前,就從包粽子得到啟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