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蘋中信_承認兩岸不對等吧_130701      

 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內容公開後,引發軒然大波,台灣負責談判的代表無辜的表示,經貿談判一定要對等開放,似乎台灣民眾的反應違反了經貿談判的規則。

   正是這句話道盡了兩岸經貿談判台灣老是居下風、爭議頻仍的原因。 

  經貿談判要對等是基本遊戲規則,我們無法自外於這個規則,問題是兩岸之間充斥著各種不對等,如果台灣政府昧於這嚴重的不對等的事實,要勉強的進行對等的談判,當然是捉襟見肘! 

  兩岸經貿最大的不對等是規模,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如果大陸是燒餅,而台灣只是燒餅上的芝麻。不論在人口、企業、市場,台灣都無法與大陸相提並論。如果雙方對等開放,許多行業台灣企業進大陸,宛如滴水入海,而大陸企業進台灣,就像大象一腳踩進小水塘,魚蝦亂跳,產業生態崩解。

     兩岸第二項明顯的不對等是環境的自由度不同。台灣是一個徹底自由的市場,只要政府沒規定的事,基本上是可做的,政府說開放,就是徹底開放,沒有但書、沒有潛規則。

 可是大陸是嚴格管制的環境,表面開放,背後都有各種隱藏性障礙。以這次印刷業的「對等」開放為例,事實上台資印刷業者拿不到書刊、雜誌的准印證,經營範圍大打折扣,類似的現象,在各行各業普遍存在。因此同樣是開放,但是其實並不對等。

   兩岸另一項明顯的不對等是:政府的威信及公權力執行的力度。

   以查稅為例,大陸只要遇到稅務問題,所有的企業無不高舉白旗,自動繳械,自行解決。而在台灣,稅務官司可以從地院,打到高院,必要時還可以打釋憲官司。而就算被追繳罰款,還可以討價還價商量。

   這樣的經營環境,兩岸企業能對等嗎?

   所以兩岸的經貿談判,我們必須先承認台灣的處境艱難,我們完全處在不對等的情境中,體認了不對等,我們才能小心謹慎的尋求對等互利的可能,否則一廂情願的信守經貿談判上的對等原則,除非大陸願意「讓利」外,不可能討到便宜,而大陸對台「讓利」的蜜月期已過,我方不應再有任何幻想。

   除了認知兩岸的不對等,分析產業的優劣,擇有利的品項溝通外,台灣的經貿代表還要揚棄速效與數目的好大喜功心態。

   過去台灣代表常希望快一點、多幾項,因此經常未準備充分,就急就章坐上談判桌。也常一籃子提出諸多項目,希望包裹談判,這正是問題之所在。台灣的產業環境複雜,而且上下游相關產業利益衝突,政府的貿然決定,常會順了姑意逆嫂意,難免就會禍起蕭牆,無所適從了。

   經貿官員應從此記取教訓,認知雙方的不對等,不求快、不貪多,才能真正對台灣產業有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