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一家提供商業智慧(Business intelligence)服務的網路公司,總部在美國,系統開發在新加坡,在台灣有營運中心,在德國、比利時、中國有銷售據點,可是全公司不到四十人。從起心動念開始,他們想做的就是全世界的網路生意,而現在已提供包括英、中、德、西、日……等八種語言的版本服務。 

  我很好奇,用這樣的組織規模為何能跨許多國做生意?而組織中又包含各國的跨國人才,又如何運作?他們為什麼會一開始就設定以全世界為舞台,而不是從一個地區開始,這樣的想法、運作模式,都離台灣網路人的想法很遠,為何會如此呢? 

  答案讓我無言以對:網路不就是無國界嗎?網路公司天生不就是做全世界的服務嗎?關於語言,英語不早就是國際語言嗎?工作者都以英語溝通,有任何問題嗎?跨國運營,只要在國際上找人才,這些人原本就習慣跨國運作,遠距溝通更不是問題。至於為何把開發總部設在新加坡,因為新加坡是國際人匯集的地方,美國人、亞洲人、印度人、歐洲人都有,很容易找到人才。 

  我認為的困難,在他們而言都是理所當然的事,完全不是問題,而網路公司就應該是這樣運作,如果網路服務不是這樣佈局,那才是奇怪的事。 

  如果用這個角度思考台灣的網路公司,大多數的台灣網路新創公司(其實包括所有已成型的老公司,大公司也一樣),都不合規則。我們想的只是台灣,稍微積極一些的人,會想到中國,但最後的結果,卻大多數走不出台灣,我們是「台灣」的網路公司,我們在「台灣」提供網路服務,我們走不出台灣,我們與「台灣」皆小。 

  這是令人傷心的事,生意是跨國生意、舞台是世界舞台,基礎建設是全球運營,雲端只有一個,可是台灣網路人、網路創業家卻把「台灣」的榔頭帶在身上,我們跨不出台灣、我們跨不出「中文」、我們甚至走不進中國。 

  為什麼會如此?我們可以如何改變? 

  思前想後,心態是最大問題,影響了我們國際視野與胸襟,這些年社會氛圍讓台灣人只想台灣,不關心國際,當世界走向地球村,我們卻著眼於內鬥,台灣優先變成無線上綱,限縮了年輕人的思維,讓我們不看台灣以外的世界。 

  其次是語言,台灣的英語教育雖久,但卻在說與溝通上未能深化,再加上這些年,出國學習人數變少,旅遊人數變多,外國是花錢遊樂之地,不是學習成長之地。 

  如果我是年輕的網路創業家,從現在開始,我會學英文,把眼光放在世界舞台,我們本來就活在網路的國際村,又何苦用「台灣」限縮自己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