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果日報_140811_A15失去尊嚴只剩逆選擇  

  經濟部長張家祝辭職了,政務次長杜紫軍也跟進,理由是在高雄氣爆事件中,不堪被抹黑污辱,所以一肩扛下所有責任,希望從此大家能不再指責、卸責,全力投入救災之中。 

  稍早,當行政院宣布了新任教育部長是政治大學前校長吳思華後,網路上立即充斥著起底吳思華的內容,說他花了三千萬蓋了一個很少人使用的電梯,建了一條「濕滑小路」,當然還有人抱怨他漲學費,這些嬉笑怒罵的文字,充斥了不堪入目的形容詞,簡直就要把吳思華貶為無能的惡人。

  再更早,勞動部長潘世偉,因傳言緋聞案,與女秘書有不正常來往而辭職下台。還有工程會主委陳希舜,也是因為緋聞案而離職。這一連串內閣成員的異動,彼此間有何關聯,我們又能從其中看出什麼端倪?

  前兩個案例,我們看到內閣閣員沒有遭到合理的正常對待,他們要在有色眼鏡下被扭曲檢驗,而使用的語言文字又充斥著各式挑剔、刻薄的說法,這是任何有血性的人無法接受的情況。

  張家祝自上任迄今,努力推動各項政府的政策:服貿、自經區、電價,但全部只能原地打轉還無進展,而這一次高雄氣爆又在立法院中被反對黨的立法委員指著鼻子罵:你還是個人嗎?身為閣員,遭此污辱,情何以堪?

  而吳思華的案例,則看到台灣社會惡質極端的負面思考。對任何新任閣員,我們理應給予期待和祝福,而不是極端的挑剔檢視,除非當事人有重大的言行缺失。對吳思華的批評,都只是一些見仁見智的小事,卻被惡意擴大渲染,所幸吳思華還能挺過責難,接任新職,實屬不易。

  這兩個案例都說明了現在台灣的內閣閣員,早已喪失了身為高階公務員的神聖性,不再擁有為人最基本的尊嚴,也得不到社會正常的對待,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時,自然也無法得到任何可以自我肯定的榮譽感,這樣的職位,還能夠吸引有能力、有原則、有想法的人投入嗎?

  無怪乎在這一連串的內閣成員出缺時,執政黨越來越難找到合適的接替人選,總要詢問許多人之後,才能勉強說服一人出任,甚至還要曉以大義才能成功。

  而當閣員失去了「尊嚴與榮譽」後,台灣的內閣團隊極可能就出現了「逆選擇」的現象,有能力、有理想、有血性的人不願屈就。而願意擔任的人極可能就是貪圖權勢、心懷不軌、來者不善的人,也可能是迷戀名位、尸位素餐、好官我自為之之人。

  這些許多閣員或因個人行為不檢,不見容於社會下台,或因行事遭受非議而離職,也說明了內閣團隊充斥著「逆選擇」的結果。

  我們期待民意代表,還給所有閣員做人最基本的尊嚴,政策辯論,可以宛如仇雠,但不可傷及人身、損及為人的基本尊嚴。

  我們也期待社會大眾,對閣員應有合理的期待,可以求全責備,但不應吹毛求疵、負面檢視。

  還給官員基本的人格尊嚴吧!

  此篇文章同時刊載於2014/08/11 蘋果日報《蘋中信》專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