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時剛到報社當記者,有一位同事安靜、木訥、拙於言辭,說起話來像蚊子一般,要十分靠近仔細聽,才能知道他在說什麼!

  當時我心想,他不可能是當記者的料,一定很快被淘汰。果真,記者的前半年,這位同事嘗盡了報社的人情冷暖,常被主管責難,但是他都忍耐下來,咬著牙繼續做,我也常替他感到難過,因此,如有可能,我都會盡量幫他的忙。

  可是過了半年之後,他溫和老實的為人,漸漸獲得採訪對象的認同,經常會把獨家新聞偷偷告訴他,因此,他三不五時就有精彩的新聞發表,逐漸變成報社中的明星記者。

  這讓我的認知大為改觀,過去我認為當記者的,就是要反應靈敏、手腕活絡、能言善道。可是這位同事完全不符合這些要件,但是他通過了半年的適應期,卻也成為一個好記者。我開始體會,天下道理不是只有一種,做事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種,我們不應該堅持什麼一定是對的,我們也應該聽聽別人說的話,千萬別自以為是。

  雖然年輕時就有不要固執、堅持己見的想法,但要不固執,要容許別人的想法,確實十分困難。

  尤其是當我的經驗越來越豐富,職位越來越高之後,我發覺我已很難聽進別人的勸戒,經常認為自己是對的。而且往往是在事後,做錯了事時,才開始檢討,我甚至會責備同事,為何事前不提醒我別這樣做!

  可是同事的回應,令我啞口無言,他們說,事前他們都已經提醒我這絕對不可行,只是我完全聽不進,還責備他們「為何在還沒做,就充滿了悲觀的失敗主義?」

  人要謙虛是很困難的,人願意容納別人的意見也是困難的。可是最困難的,可能是人要能察覺自己的錯,願意接受別人的想法。這需要能自省、能寬容、能理性、能幡然悔悟。沒有大肚量、大勇氣是做不到的。

  胡適先生在談及自由與容忍時,引述了南宋大儒呂祖謙的名言:「善未易明,理未易察」,呂祖謙認為「明善」、「察理」並不容易,善有各種角度,理也有各種說法。所有人最好的態度是「善未易明,理未易察」,對事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,但千萬不要堅持自己一定是對的,也要謙虛認為別人可能也是對的。

  這不只是在培養民主素養時所必須具備的觀念。

  在做人處事時,更需要有「善未易明、理未易察」的態度,天下的事理,不是只有一種答案,做事情的方法,也不是只有一種做法,我們要承認條條大路通羅馬,要謙虛的探究事理的各種面向,尋找最佳的可能答案,當然也要有雅量,容納別人的不同意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