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出版生意,每年要出版上千種新書,這意思是每年推出上千種新產品,每一本書都有賺有賠,每出一本書都是一次賭注,賺賠之間,全在於事前的評估與判斷。而公司每年運營的成敗,新書賠錢的比例一定不可多於百分之十,因此我們事前的選書評估邏輯是「先求不賠,再求能賺。」

 我們公司內有一張「新書評估試算表」,每一位選書人只要按試算表的要求,設定出版規格及各種假設條件,並填完表格,就會得到一個結論,這本新書如果出版,能不能過損益平衡點(break-even point),如果能過損益平衡點,這本書就可出版,而如果不能,那就要放棄。

 我們常常為了確認一本書能否出版,反覆設定各種出版規格,不斷重填試算表,以嘗試找到能越過損益平衡點的工作方式,當然如果一直找不到方法,這本書就要被放棄。不論選書人主觀上多麼喜愛這本書,因為主觀的直覺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試算檢驗,才可以付諸執行,這是確保出版「生意」立於不敗的唯一途徑。

 「先求不賠,再求能賺」這樣的生意邏輯,也變成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商場守則,尤其在啟動任何新事業時,我一定要在事前確認找到能突破損益平衡點的方法,我才會考慮投入,這是創業者最安全、最保險的思考方式。

 啟動任何新事業之前,我們永遠無法預知其市場反應好壞,如果很好,那就很賺錢;如果很不好,那就可能賠錢,我們永遠在探詢市場反應的真相,只是永遠無解。

 我們當然無法知道真正的結果,但可以預測最差反應的極小值與最好反應的極大值,而如果我們的策略是「先求不賠」,那只要檢查「最差反應的極小值」是否能超越平損即可。如果此極小值已足以超越平損,那代表此生意絕不會賠錢,自然可以放手去做。

 只不過輕易就超越平損點的生意很難找,這個預測的極小值通常在平損之下,這時如果我們還不想放棄這個計畫,那就要重新修改生意規格、工作模式,以求成本結構改變,看看能不能達成平損。

 當然還有一個更極端的方法,就是直接以極小值的營收規模去試算可以負擔的成本、費用結構,然後再用這樣的工作規格,看能不能找到可行的生意模式。

 「先求不賠,再求能賺」雖然是絕對保險的生意原則,可能失諸過於保守,但卻不失為初次創業者最安全的思考,這也是我歷經無數次創業之後,給自己設下的最低的啟動規格,除非找到平損模式,否則絕不投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