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-160822_A10跨國購併是台灣企業的未來出路.jpg

中美晶子公司環球晶圓宣布了一項大手筆的購併計劃,將以12美元的價格,總計6.83億美元,收購全球第4的晶圓廠SEMI,使環球晶圓一舉躍升為全球第3大晶圓廠,市佔率高達17%,這是一個以小吃大的購併,也是台灣企業界少見的大手筆,震撼了企業界,也引起廣泛的討論。

市場反應:環球晶圓是不是太大膽了?是不是買貴了?這些疑慮在中美晶及環球晶圓股價大漲之下,反映了投資大眾對購併行動的認同。認同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中美晶一向是以購併進行擴張,而且每一次的購併都帶來好的結果,也使得中美晶大家長盧明光贏得「購併大王」的稱號。因此市場有理由相信環球晶圓必是經過仔細評估、謀定而後動的作為,值得給予肯定。

其實中美晶過去的購併作為,都是購併營運上出現困難公司,伺機進入,然後再用經驗能力,調整被併購標的的體質,使其轉虧為盈,成為健康的公司。此項SEMI的併購案亦復如此,SEMI的營業額市佔率雖大,但成本控制不佳,毛利率差,再加上財務負擔極重;反觀環球晶圓營運效率極佳,合併後,如能大舉改善SEMI的經營體質,未來效益可期。

而此次購併導致最大的意義是揭示了台灣企業未來得可能發展方向:透過跨國購併,以取得更大的營運規模:市佔率,將是台灣企業的可能出路。

許多台灣運營良好的企業,最近普遍面臨停滯成長的現象,要在台灣持續投資,受制於環境改變及環保要求未能如願,以至於前景不明。再加上台灣企業缺乏跨國運營的經驗,因此過去極少思考跨國購併的可能。

其實台灣許多企業發展至今,要不是在生產技術上有獨到之處,要不然就是在成本控制上極有效率,再不然就是手上累積了可觀的現金。因此要全世界的產業鏈上擁有一席之地,這樣的地位,如果想在世界上進一步擴展,跨國購併是一個極可能的方向。

過去台灣有許多生產工廠,在國外的採購商、通路商出現危機時,向上購併國外通路及品牌商,這種案例已經所在多有。

而購併品牌廠直營的工廠,以取得訂單,這也是許多代工廠常做的事,所以台灣企業的購併行為局限在於某些特定形式。

而環球晶圓的購併案,顯示出了另外的可能,那就是購併競爭對手,以大幅擴張市佔率、營運規模,以強化在全世界產業布局上的話語權,這是過去台灣企業少做的事。

台灣企業在全世界要進入前3名的較少,但位在410名的企業非常多,如果這樣的企業在經營上有效率,而且獲利不錯,就可以考慮以購併同業的模式進行擴張,只要這些企業遭遇困難,就是下手的好時機。

中美晶的盧明光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其企業在全世界的地位,並且長期關注競爭對手的動向,尋求主動出擊的機會,終能有所成,這是值得台灣企業參考的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