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果日報-170731_A13他們為何不投資台灣.jpg

台灣景氣為何低迷?薪資為何不漲?因為自2000年之後,台灣已經缺乏大規模的投資活動。可是在川普上台之後,台灣的企業界,以鴻海郭台銘為首,卻絡繹不絕的造訪美國,尋求新的投資可能,為什麼他們捨近求遠,放棄家鄉,遠赴美國?這是探討台灣未來非常關鍵性的課題。

 

仔細分析企業的投資行為,最簡單的邏輯,就是往有錢賺的地方去,要有錢賺,不外營收極大化,成本極小化。要營收極大化,就要離市場越近越好,往有潛力的市場去投資;要成本極小化,那就要尋找最便宜的生產資源,工地、人力、水電,都是重要考量。另外也要尋找供應鏈最方便的地方,跟著產業聚落走。

 

從這些思考,美國與中國是最大市場所在,所以投資美國與中國,最勢所必然。東南亞及第三世界,擁有廉價的人力與土地,也吸引製造業逐水草而居。這兩件事,都不是台灣的強項,市場小、人力不足、土地貴,都是台灣的短板,新投資自然遠離台灣。產業聚落是台灣目前勉強仍然擁有的優勢:在半導體業、高科技電子業、石化產業、工具機業等,台灣仍然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,還能吸引業者持續在台灣投資。台灣積體電路這幾年在台灣的投資就是產業鏈邏輯的證明。可是台灣僅有的投資邏輯,抵不住許多負面因素的抵銷,使投資台灣充滿了障礙。

 

民粹化的環保意識是阻礙投資的超級殺手,任何產業都有污染,污染絕對可以被控制。近幾年來台灣高漲的環保意識,使新投資的環評充滿了變數,曠日費時已是必然,如果再加上群眾的抗爭,幾乎阻斷了新投資之路。現在台灣的社會氛圍,有一種只要最好的極端期待,任何可能的污染,不論其是否可以被控制,都傾向拒絕。

 

台塑的六輕及彰化廠的爭議,都隱含了這種極端期待與法令許可間的爭議,許多法令許可的事,都遭遇民眾的抵死反對,企業在反覆爭議中無所適從,最後都傾向放棄,台塑數百億美元的投資最後都遠離台灣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
 

而此次台灣企業的投資美國行動,又彰顯了台灣政府的不足;川普政府的吸引投資是鋪天蓋地的作為,從中央政府的獎勵及減稅,到地方政府的積極接待,協助取得所有資源,並突破各種困難,主人的熱忱加上具體的優惠,都是滿滿的牛肉,讓台灣企業受寵若驚,再加上美國市場的誘因,自然是趨之若鶩。

 

反觀台灣,如果想積極讓企業投資,我們政府能提出什麼樣的誘因呢?減稅?免談!我們不可能對個別產業給予優惠,我們更不能對個別企業給予特殊待遇,這是圖利特定廠商。環評?要照走,民粹式的極端抗爭,要自己面對。土地?一切按市價取得,政府也無能為力。

 

政府唯一能提供的是官員滿滿的熱情。可是現在台灣政府十萬火急的事情太多了,吸引投資這種長期重要,短期不緊急的事,自然官員也無暇熱情了。未來台灣的空洞化,似乎難以避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