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同事告訴我:有一本書應該很有市場,他很想出版這一本書。

 

我說:你認為這一本書會賣多少本?

 

他愣住了,一時回答不出來。

 

我告訴他,回去仔細想這個問題,想清楚了,再來和我談。

 

隔了一星期,他來告訴我,他實在回答不出來此一問題!

 

我回他:無法回答,這本書就不能做!

 

接著我告訴他一些思考方向:(一)先去比較一下市場已經出版的類似的書籍。(二)推估這些書的銷售數字。(三)再分析這本想出版的書與已出版的書籍(競品)的差異,(四)再從差異中去推估這本想出版的書的可能銷售量,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。

 

過了一個星期,他真的說出了一個可能的數字,我們終於能坐下來談談這本書可不可以出版。

 

這是我長期以來的工作習慣,任何的想像、任何的規畫、任何的決定、都需要先數字化,有了數字,才能進行具體的思考、分析和判斷。

 

所有的想像,都需要轉換成數字,有了數字,我們才能比較、分析,才能做成判斷。

 

把想像數字化,其實並不難,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習慣,因此只能靠著虛無縹緲的想像,做決策,以至於所有的決策,也都只是不知是否可行的推斷,和擲飛鏢一樣,結果完全不可預期。

 

要把想像數字化,第一個訓練是要相信所有的東西,都可以數字化,如果我們暫時找不到數字化的答案,那我們就是還沒有把事情想透,一定要持續分析、思考,一直到找到數字為止。

 

數字化的第二步是:放棄找到一個絕對的數字,我們能據以判斷的數字,通常只是一個區間,一個上限與下限的區間。

 

以一本書能賣多少本為例,我們通常不需要絕對的數字,但我們很容易推估出最少可以賣多少本,也可以推估出最多可以賣多少本。下限的數字,我們就可以據以判斷是否能過平損點,這是我們決定是否要出版此書的依據。而上限是這本書營收的極大值,也是出版此書最大的期望值。

 

數字化的第三個步驟是,再去找尋各種相關的佐證數字,以使上下限的區間極小化,區間越小,對判斷會有更大的準確性。

 

在數字化的過程中,尋找已知的可佐證數字,又是最佳的參考。從已知的數字,來推估我們想得到的未知的數字,這是最具體的方法。如果在可以找到的已知數字中,沒有直接正相關的數字可供參考,也可以嘗試間接相關的數字,總之有數字總比沒有數字好。

 

把一切想像數字化,這是一種訓練,也是一種習慣,也是人人必須學會的科學方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