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讀者問:「家族經營的工廠,在中國營運虧損,是否該選擇退場?」

 

我不敢草率回答這個茲事體大的問題,只能約見面聊一聊。他告訴我家族的公司,在兩岸都有工廠,可是中國工廠兩年前因一個大客戶轉單之後,就面臨虧損,每個月約虧損兩百萬元,經過兩年的苦撐之後,努力爭取新訂單未果,其父親因不忍結束白手起家的公司,持續苦撐。

 

我問:「可能爭取新訂單嗎?」他說:「因為工廠規模小,產品又沒有特色,價格沒有競爭力,因此爭取不到大訂單,只找到零星的小單,餵不飽產能!」我問:「可能從生產流程上改造,以降低成本嗎?」他說:「曾想過改革採購流程,以壓低成本,但遭遇陸幹的反對,而自己因往返兩岸,也無法徹底下決心改革,因此只能暫停。」我再問:「能轉型做其他產品嗎?」他說:「有想過,但因轉型需要再投資,而且成敗未卜,因而也始終下不了決心!」我問他:「手中還有多少資產,可以再撐多久?」他說:「按目前的虧損,大約還可再撐兩年。」接著他說:「現在台灣人都不願意去中國,因此只能用陸幹,陸幹又無法全然信賴,這也形成困難。」我再問:「訂單流失是因景氣變壞嗎?景氣有可能變好嗎?」他回答:「這一行業的運營是結構問題,沒有景氣問題,也不會變好。」

 

我給他的建議是,搬去中國,親力親為經營工廠,徹底改革流程、改革採購,看能不能降低成本,進而提高產品價值競爭力,以爭取更多訂單,這應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。

 

我告訴他:「公司面臨艱難的時候,不能只動口,要求團隊變革,一定要老闆自己動手,親力親為,帶領團隊進行改革。更不能指望找到合用的台籍幹部,不要再找了,自己下現場,了解實況,才有機會改變。」

 

我還告訴他:「手中現金雖然還可再支撐兩年,但改革不能指望兩年,以設定一年的改革時程,務必在一年內做完所有的改革,並看見成果,才可繼續做。一年之後如果未見成效,那就要仔細認真思考退場問題,不可以等到一切山窮水盡,連收場都有困難。」

 

我還給他建議:既然兩岸皆有廠,還可以考慮,撤出中國,併回台灣,把訂單帶回台灣,持續運營。

 

其實何時該退場?這是一個絕對理性的決定。但在決定之前,一定要走完所有的SOP流程:想開源(增加訂單)、想節流(降低成本)、想流程改革(提高效率)、想改變經營模式(兩廠合併),如果都不成,那就要想轉型,能不能用現有的資源,轉做其他產品。最後如果都不成,再認真思考退場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