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時剛當記者,沒想到報社派了一個從沒有人做過的任務給我,要我一個人負責採訪全國企業界的新聞。

當時我在《中國時報》,之前《中國時報》的財經新聞都以總體經濟、財經政策為主,因此所有的記者都是守著財經部會採訪新聞,後來覺得產業及企業新聞增加,必須強化企業新聞,因此把我調出來,專門採訪產業及企業新聞,我一個人必須面對全國幾十萬家企業及所有的產業。

當我接到這個任務,我完全不知從何下手。過去採訪新聞的習慣,首先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地方去,那個地方會源源不絕的發生新聞,等待我們去採訪,這地方可能是經濟部、財政部,可是現在我沒有一個地方可去,全國幾十萬家企業,我每天要去哪裡採訪呢?

其次是每天都可能有事發生,可是我又如何知道哪裡會有事呢?要如何事先知道要去哪裡呢?

我做了一個月的無頭蒼蠅,每天疲於奔命追新聞,要不就是無所事事沒新聞,後來,我逐漸找到一些工作的頭緒。

首先我確定有事發生,而且報社值得追的新聞都是大的企業,所以我首先必須要先掌握這些大企業的動向。

我自己先列出三、四十家大集團企業,這是我必須先掌握的對象。我開始有計畫的每天採訪一家公司,想盡各種辦法見到老闆、認識老闆,如果見不到,至少要先認識公關人員,取得日後可採訪的對象。

而這些大企業,三不五時也有新聞必須發布,這時候就需要記者幫忙,我會適時的展現威力,盡可能的把它們的新聞發得大、發得好,讓它們有面子,而日後我如果想要採訪什麼,它們也會全力配合。

我這樣的採訪策略,很快的就認識了許多大老闆,他們也視我為大記者,對我的採訪要求,也會全力配合。

除了掌握重要的大企業以外,我還必須要掌握產業。每個產業都有公會,而台灣當時重要的產業公會也不過十幾、二十個,像紡織、石化、電子電機等公會,我把這些公會當作我固定採訪的對象,每天總要輪流去兩、三個公會,以掌握他們產業的動態 

我不只掌握公會,還在每個產業布建「深喉嚨」,每個產業都有和我非常要好的朋友,以便若產業有重要大事發生時,有人能提供最深入的消息。

透過這些方法,我真的就一個人採訪了全台的企業界,也很快的建立起企業界人脈,當時只要是台灣知名的企業家,我都會有幾次深度採訪經驗,這個從來沒人做過的採訪工作,我勝任愉快,也開創出在大眾媒體寫企業報導的風氣。

當我面對問題時,我不會畏懼,我會不斷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,然後在測試中逐漸修正,問題最終必會解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