錯的作法
一相情願地要求團隊要以公司為重,全力以赴,無怨無悔地投入。
許多的經營者抱怨:員工的熱忱不夠,向心力不足,只是被動地上下班,不會主動地解決問題,他們常常問要如何提升員工的投入度,以提升工作效率。
大多數的經營者都覺得自己無怨無悔地投入,為公司什麼事都做,可是團隊成員卻多袖手旁觀! 不會主動協助,經營者用自己做標準,來衡量整個團隊成員,很自然地覺得所有的員工都不稱職。
經營者往往到處在尋找願意為公司無怨無悔付出的員工,可是卻遍尋不得。
有一次在一個酒會中,碰到一位台灣的老闆,他看到我就很親熱地說:「何先生,你最近寫的那篇文章,真是太好了,我把你那篇文章影印給我全公司的員工人手一份,並要他們詳讀,寫心得報告!」我很好奇,是哪篇文章令他如此喜歡? 他告訴我,就是那篇〈假如公司是我的〉(註:收錄於《自慢》)。
聽他這麼說,我愣在當下,不知如何是好,心想:怪不得我最近心神不寧,一定是他的員工把我的照片貼在牆上,拿飛鏢射我洩恨。因為這個老闆是以苛刻出名,要求很多,對員工回饋很少,而他竟然還想要員工付出更多,為公司打拚。
為了平衡這件事,在下一期週刊上的專欄,我立即寫了一篇名為(我確定公司不是我的)的文章(註:收錄於《自慢》)。
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,我很驚訝,竟然有這麼一相情願的老闆,只知一味地要求員工付出,而不知要相對回饋。
我的第一篇文章寫的是:員工與公司是一家人,公司經營得好,員工自然會得到更多的回饋,因此我鼓勵每一個工作者要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公司,全力付出、全力打拚,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成果,而工作者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學習、成長與回報。
這篇文章沒有寫清楚的是,這件事的前提是要老闆很愛惜員工,把團隊當一家人,而一旦有好的結果,也很願意和員工分享。遇到這樣的公司、這樣的老闆,員工當然應該把公司當成自己的,全力去打拚。
問題是,如果遇到的不是好老闆,賺了錢都是老闆的,員工再辛苦,回報也不會更多,那工作者為什麼要努力多走一步、多做事去打拚呢? 能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,每天準時上下班就已經很能交代了。
所以我寫的第二篇文章是建議工作者要仔細分辨是否遇到好老闆、好公司,如果老闆不是好老闆,那就不需要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去努力打拚,而且自己如想只是像個公務員般等因奉此地混日子,那就要考慮辭職,換個珍惜員工、願意和團隊分享的公司,好好地去打拚、去工作。
老闆和工作者是相對的,有好的老闆,才會有好的員工,如果老闆覺得員工的投入不足、敬業心不夠,第一個檢討的一定不是員工,不是要求他們更投入、更努力,而要想的是:老闆自己做了什麼,是否值得員工把公司當成自己的來賣命,千萬不要當個欲壑難填、一相情願的老闆。
對的做法
先把自己變成一個好老闆,視團隊為一家人,願意分享,願意回饋,並營造好的工作環境,創造出好的績效,那麼員工才有動機,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,全力以赴投入。
有什麼樣的老闆,就有什麼樣的員工。大方的老闆,員工就不計較;小氣的老闆,員工也小氣。老闆視員工為工具,員工視老闆為路人。不要用老闆的心情,去衡量員工,老闆打拚的是事業的成敗,而員工只是出賣時間和勞力,他們有什麼動機要全力以赴,無怨無悔? 除非公司讓他們覺得付出值得,老闆視員工為一家人,願意分享,願意回饋。
因此想要有以公司為重的員工,先把員工當一家人看待,無私地分享吧!
取材於《自慢9-管理者對與錯》4 / 1 新書上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