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》中,孔子與冉求及子路的對話,是行動及決策的經典案例。

子路問孔子:聽到就能去做嗎?孔子回說:有父兄在,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?接著冉求又問同樣的問題,孔子的回答是:聽到就可以去做。

公西華在一旁聽了很奇怪,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回答都不一樣,孔子的解釋是:冉求遇事總是退縮,所以我鼓勵他進取去做;而子路積極膽大,所以我要他退一步想。

我也是子路型的人,做任何事,我通常決策快速,行動敏捷,可是也因而吃了許多虧。

有一次我聽到一個好生意,立即下了決定,承諾要做,但事後仔細研究,發覺不如預期中的好,甚至可能虧損,最後我只好賠了訂金,再說抱歉解約。

能解約還是好事,有些事是解不了約的。

我們每隔一、兩年,總要啟動一些創新事業,我在事前評估時,對大多數的新創事業總是樂觀看待,老是覺得事事都可行,因此要中斷一個新創事業,總要大費周章,雖然錢的浪費不多,但是人力的投入,因為做了白工,對士氣的打擊很大。這也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我決策過程是否出了問題!

其實我不只有決策過於快速、激進的問題,有時候我也有猶豫不決的問題。

當我遇到麻煩的事、困難的事、不易解決的事、訊息不明的事,都會猶豫不決,經常拖延到最後一刻,才匆忙下決定,以至於犯了決策粗糙的錯誤。

每個人都喜歡做順手的事,順手的事通常是好事,好事容易做、快樂做。可是遇到不順手的事、麻煩的事、困難的事,通常都難做,難做的事,大多數人會先放在一旁,非到不得不處理時才處理。

所以說我是子路型的人,做事都積極進取,這也不盡然,遇到麻煩的事,我也會瞻前顧後、猶豫不決。

另外一種事我也會猶豫不決,那就是訊息不明的事。許多事我們看不懂、不了解,這都是訊息不明。面對訊息不明的事,我們通常要立即動手蒐集資訊,把不懂的事弄懂、弄明白,這樣才能下決定。可是有時訊息不易蒐集,那也會一直拖延。

從我自己的經驗,我明白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子路及冉求的影子,會快速下決定,也會猶豫不決,而這兩者都不是好習慣,都可能有不良後果。

為了避免這兩種毛病,我為自己訂了兩條規範:一、決定不要立即說出口,放幾天再說。二、猶豫不過三,限期要下決定。

遇到我喜歡做的事,明明我已有了清楚的決定,暫時也不要立即說出口,等再沉澱一下再說,這是「由也兼人,故退之」。

遇到難以決定的事,猶豫一定不可超過三次,要給自己期限,不可無限制拖延。

每個人都有果決與猶豫的個性,要小心管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