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創業過程中,歷經了無數次深陷谷底的逆境,在逆境中永遠是痛苦的煎熬,而最大的煎熬就是要不要持續堅持?還是及早停損撤退?雖然大多數逆境,我都堅持到底,而最後也都得到還不錯的結果,但也有少數幾次,我決定停損撤退。總結這些經驗,我歸納出逆境思考的六大原則,以做為是否決定堅持到底的判準。
逆境思考的第一原則是:環境與趨勢。
是否繼續,最重要的是外界環境變動是否適合繼續堅持?未來的趨勢是否朝正向發展。
我的創業過程中,歷經了無數次深陷谷底的逆境,在逆境中永遠是痛苦的煎熬,而最大的煎熬就是要不要持續堅持?還是及早停損撤退?雖然大多數逆境,我都堅持到底,而最後也都得到還不錯的結果,但也有少數幾次,我決定停損撤退。總結這些經驗,我歸納出逆境思考的六大原則,以做為是否決定堅持到底的判準。
逆境思考的第一原則是:環境與趨勢。
是否繼續,最重要的是外界環境變動是否適合繼續堅持?未來的趨勢是否朝正向發展。
在公司裡,我對錯誤有完全不同的兩種態度,有些錯誤我完全不能忍受,三令五申絕對不可犯,只要犯了,輕則嚴厲斥責,重則記過究責。可是有些錯誤,我又完全不以為意,常一笑置之,甚至對當事人勉勵有加,且不論這種錯誤帶來多大損失,我都不在意!
為何會有如此大差距?原因是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錯誤。第一種不能忍受的錯誤,是所謂的「低級錯誤」,通常因意外或疏忽而發生,對公司造成的傷害可大可小,小的傷害只是對公司造成不便,重做一次即可,大的傷害則不可勝數,公司可能因而賠償極巨大的損失。這理論上是不該犯的錯誤,卻因當事人疏忽,而導致犯錯。
我對低級錯誤深惡痛絕,嚴厲禁止同事犯此類錯誤,只要犯了必嚴厲究責,甚至可能追究賠償,這是絕不可犯的錯誤。
每個人都有缺點,但是所有的人都很難承認,而且往往又否認自己的缺點。
根據兩位心理學家鄧寧(Dunning)及克魯格(Kruger)的研究: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努力。他們的研究指出,在一個班級中請每一個人填寫1.自覺在該領域的能力,2.自覺在該領域的考試分數,然後實際下去考試,把這三者做一個比較,發覺實際考試成績愈差的人,覺得自己的能力愈好,與實際的成績差距越大。這說明了能力差的人,愈發自我感覺良好,這個理論稱為達克效應(Dunning-Kruger effect)。
在我經營企業的過程,我更充分體會到達克效應。每年我們都要打考績,考績好的人獎金多,調薪高,但是總有許多人對考績結果不滿意,也會有人拿著考績結果來質疑。
我投資的一家公司,想增加網路交易,考慮找網路行銷公司提供行銷服務,這種公司大多數是像Salesforce這種跨國企業,姿態都非常高,價錢也不便宜,我們考慮了許久,始終猶豫不決!
負責這家公司的網路行銷主管非常想採購這項服務,很努力溝通、協調、議價,這家提供網路行銷服務的公司也展現了最大誠意,開出了一次簽約採購三年的合約,價格約一千五百萬,我們這位行銷主管覺得已經得到非常優惠的價格,三番兩次向總經理推銷此一採購案,聲稱只要簽了合約,將為公司帶來各種好處。總經理也給他說得動了心,覺得似乎應該是好案子,值得採購。但因為價格太高,又不太放心,來向我請教,如何處理。
以我對這家公司的了解,在聽完整個劇情後,我很確定這是不應該做的案子,這個採購案勢必血本無歸,肯定收不回成本,於是做了一個簡單的試算,說明了我的估計。
安靜離職已變成全世界職場的共同話題,西方社會講的是安靜離職,告別奮鬥主義,只做自己份內的事,絕不多出一分心力;東方社會流行的是躺平,用最少的付出,保持現況。而主管面對的問題則是:如果團隊中的成員,大家都安靜離職或者躺平,那麼組織該如何運作呢?那些已決定安靜離職的員工,有機會被改變,成為正常的員工嗎?
面對安靜離職的員工,主管首先要分辨他們是哪一種員工。所有的工作者,可以用能力及態度分為4個象限,第一個象限是能力好,工作態度好,願意努力工作;第二個象限是能力好,但工作意願不足;第三個象限是能力不好,但沒有工作意願;第四個象限則是能力不好,而工作意願還不錯。這4種員工中,會有安靜離職傾向的是第二及第三象限的員工,他們共同的問題是工作意願不足,不願意認真多做事,但能力上仍有好壞的差別。
對主管而言,面對能力不足,工作意願也不足的員工,這是無可救藥的工作者,就只能用安靜解雇來對應。可是面對能力不錯,但就是工作意願不足,不願努力多做事的安靜離職者,主管只要有正確的做法,是有機會改變他們的。
在傑克.威爾許當家時的奇異公司,最有名的制度就是「末尾淘汰制」,當時許多人都把奇異的成功,歸結於此一人事淘汰制度,風氣所及,許多新興的高科技公司也跟著實施,一時蔚為流行。許多台灣公司雖沒有跟進,但也有不少公司對此制度進行了研究。
只是隨著傑克.威爾許的下台,再加上奇異公司走下坡,光環不再,末尾淘汰制也跟著走下神壇,不再是企業經營者追捧的制度,而那些曾經實施的高科技公司在實施一段時間之後,也悄悄的放棄此制度,末尾淘汰制現在幾乎已不再有人追捧,逐漸被人遺忘!
一個曾經當紅的人事制度,為何快速殞落呢?要探究此一問題,就要從末尾淘汰制的制度本身開始研究!
一個年輕人剛被升成主管,十分惶恐,他很期待把工作做好,又不知如何做,透過了各種關係找到我,向我請教。
我問他:有什麼問題嗎?他回答:我過去一個人工作,現在一下子要帶十幾個人一起工作,不知該怎麼做才能做好。
他是認真而求好心切的人,且從來沒有主管經驗,我盤算著該如何說起,才能對他百廢待舉的工作有所幫助。
我是個非常有自信的人,我做任何事都是自己決定的,我不太需要別人的肯定。我在小學的時候,成績一向名列前茅,也一直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,小學6年,培養起我對自己的自信,認為自己是傑出的人。
到了初中以後,我的成績雖然不是最好的,但也在中等以上,我的自信仍然存在。到了高中,我念的師大附中在當年是很好的學校,我仍然具有充分的自信。大學念的是政大,雖然成績不是很好,但是我並沒有把念書、得到好成績作為我上學的首要目標,所以雖然成績不佳,仍不影響我對自己的自信。
開始工作以後,我習慣全力以赴,把工作做到最好,我一向擁有最好的表現,獲得組織最大的認同,也一路升官。我是不是個傑出的人?在職場中得到肯定,我自己知道,不需要別人的稱讚。印象中,不太有人會激勵我。
我時常參加BU的新書評估討論會,當編輯報告完新書的概況之後,大家就開始發表意見,看看是否值得出版。
有一個單位的主管,總是第一個發表意見,陳述他的看法,或同意出版、或反對,每一次看他率先發言,我心中都覺得不妥,但也來不及阻止,只能靜觀後續發展。
在他發言之後,在後面發言的同事們都十分為難,如果附合他的講法,都有逢迎拍馬之嫌,如果同事們表達了不同的說法,似乎又怕得罪他,所以許多人都說得語焉不詳,模擬兩可,因為主管的率先發言,使整個會議進行得十分不順利。
工作上,目前我管理了大約有10個BU(營運單位),每個BU都有獨立的預算,每年我都要為他們訂定隔年的預算,以作為次年營運的依據,這是一個複雜的工程,每年底都要大費周章。
我們的預算主要著重在要賺多少錢,以獲利為依歸,再依次展開營收以及成本費用,形成全年逐月逐季的財務報表。只要決定全年要賺多少錢,就可以展開全年的預算。
如何決定明年要賺多少錢?首先要看今年的成果,先問今年賺了多少錢?再衡量明年的景氣狀況,是更好還是更壞,獲利要加多少或減多少?它取決於BU Head(單位主管)的態度,有人進取、有人保守,因而訂出不同的預算。
台灣少數的二十一點職業賭客戴子郎死了!做為曾經出版幾本他的書的出版人,我有了淡淡的哀愁與遺憾。
有一段時間,我曾經與戴子郎密切接觸,也向他學習了許多二十一點算牌的方法,以及如何成為一個職業賭客,他教了我許多人生智慧。
二十一點的基本算牌方法很簡單:
年輕的時候,在媒體跑新聞,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,有一種人是我最討厭的,這種人通常自以為是老大,經常會在見面時,說一些老氣橫秋的話。
通常初見面時,對方會拿著我的名片端詳,「喔!你是《中國時報》的,你們報社我很熟。」接下來就說:他怎麼認識余老闆,又認識我的總編輯,連總經理也很熟,通常我遇到這種人都會說:你既然和我們報社這麼熟悉,那我就不需要來採訪了,請我們上級老闆直接來採訪就好。說完這句話我掉頭就走,留下了愣在當下的對方,不知如何是好。
我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工作者,我願意和任何一個人交朋友,也會真心相待。但我最討厭眼中只有我上級長官的人,動不動就說和我的長官很熟,根本不把我放在眼中,這種人我一定用特殊規格對待。
批判性思考是一個不易搞懂的理論,我們雜誌曾以此作為封面主題來解說,可是仍然說不清楚,講不明白。現在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一遍,看看能否更容易理解。
批判性思考就是對所觀察到的事實、現象,以及所接收到的訊息,進行追根究柢的論證、分析、思考,並運用邏輯推理釐清事實的真相,並針對所面臨的問題,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,以得到異乎尋常的成果。這就是我對批判性思考的定義。
其中有幾個關鍵字,第一組關鍵字是「事實、現象,與訊息」,代表我們眼中所見、耳中所聽,以及腦中所得到的事件,問題是我們所見、所聞,可能都不是真相,會被雜訊誤導,會被片面的訊息迷惑。
一個主管近一年業績明顯下滑,他想盡方法改變,始終未見成效。我知道這是走下坡的生意,是環境使然,因此在每月業績檢討會,也不忍多所責備,只是關心的多問兩句。
沒想到這位主管十分沮喪,眼眶泛淚,表示他已盡力,但毫無成效,未來也不知如何是好。由於會中還有其他主管,不方便仔細討論,於是我先結束會議,會後留下他深談。
我首先鼓勵他繼續努力,不要自暴自棄。沒想到話才一開口,他就哭了起來。他說:真的已經想盡各種方法,但今年的業績始終比起去年下跌兩成,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力不足,是否不能勝任此工作。
一位創業家來找我開導,他說他最近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,再加上被共同創業的夥伴背叛,使他終於看清楚了人性,他說他再也不會對員工推心置腹,也不會一廂情願的對員工好了!
我看他說得激動,只能委婉勸說,希望他不要推翻原來相信的原則,好事遇到錯的人也會變成壞事,但不能因變成壞事,就一舉推翻原來的好想法。
這位創業家最近要關閉已創業八年的一家子公司,只留下母公司,要清算所有子公司員工,他原本認為所有員工應該都會諒解公司的困難,好商好量才是,沒想到所有員工卻斤斤計較,有的人甚至請來律師,不惜和公司對簿公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