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我遇到一個極為創新的出版計畫,要出版一套售價近新台幣十萬元的典藏級藝術出版品,這是極高端的出版領域,世界上只有極少數業者經營,這離我們熟悉的出版領域極為遙遠,而其客戶群也是極稀少的頂級蒐藏家及圖書館,更是我們從未接觸的對象,理論上對這個出版品項,我們應看看就好,不應真的付諸實現。
可是琢磨再三之後,我決定試試看,理由很簡單,我們熟悉的通俗出版品每下愈況,未來前景不明,如不開發新領域,即將面臨死胡同,所以就算有風險,也要勉力一試。
有一次,我和團隊談起這套出版品,我感慨的說,為什麼你們對創新的品項都不敢嘗試,非要我下決定才肯做呢?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每當我對任何題目有興趣時,就大膽假設我要辦一本這種類型的刊物,有了這樣的念頭,我的眼中看的、心中想的都是這個主題,很快我就對這個題目有感覺、體會,就有不可思議的深度觀察。
1994年,我起心動念辦電腦學習雜誌,因為我感覺到身邊學電腦、用電腦、談電腦的人多了;我發覺辦公室電腦更新的速度快了,採購金額增加了;我更發覺家裡有電腦的人多了,確定電腦將變成生活必要的部分,於是我下定決心辦《PC HOME電腦家庭》雜誌,一戰成功。
這只是我「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」的例子。每一個新事業的創辦,我都會歷經這個過程,因為已經大膽假設要做,所有的心思、觀察、情報蒐集,都具體而急切,我會看到許多平常忽略的訊息或現象,而結集這些可能不直接相關的訊息,我的決定(結論)很快就清晰起來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從年輕的時候開始,我對所有長官都抱持著極尊敬的態度,當有機會和他們接觸時,永遠是戰戰兢兢、小心謹慎,我常覺得因為自己太緊張了,以至於講了不該講的話,或者該講的話沒講。
這種對長官的尊敬,並沒有因我年歲的增加,或者我職位的提升而有所改變,雖然我已經變成大多數人的長官,可是每當見到長官,或者長輩時,我仍難免緊張。
我的一生都在克服長官恐懼症,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如何以平常心面對長官和長輩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一個作者,四十二歲從職場退休,從此成為自由人,潛心研究錢幣鈔券,成為此一領域的專家,他的專業令我十分欽佩,尤其他並無專業的學術背景,完全靠退休之後的讀書自學,自學的鑽研之深,令人嘆服!
我問他,一切靠自學,就能致此嗎?他笑回:光靠自學不夠,還要能自律,要持之以恆的自律,才有機會。
他告訴我,剛退休時,他就在家中自學、讀書,可是後來發覺在家中並不是一個好的自學環境,容易被瑣事所打斷,所以他決定創造一個好的自學環境,他在住家兩站距離的地方,設了一個工作室,他每天一早就離開家,前往工作室自學,一直要到傍晚才回家,創造了一個類似上班的環境,讓自己每天都必須有形式上的「上班」感覺,用這樣的生活安排,來養成固定的自律習慣,有了自律的習慣,他的自學才能突飛猛進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我在2003年,得到一個機會,可以在中國大陸經營出版,這是一個極難得的機會,我決定全力以赴,放手一搏。
我帶著在台灣經營出版的成功經驗,把全部的know-how全盤複製過去,也把台灣成功的暢銷書帶去,唯一沒去的是台灣的團隊。我下決心使用當地的團隊,找了一個在中國有經驗的出版人,由他組建團隊,負責實際的運營。
剛開始時,我在內部開了一個出版培訓班,花了一個禮拜,講了幾天的課,我把出版的每一個環節,都仔細講透,希望這個團隊能快速承接台灣的經驗,快速上手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許多的主管向我感慨:手中缺乏能幹的部屬,以至於凡事必躬親,否則就可能會失控。
這是多數主管常見的問題,團隊中缺乏能幹的工作者、可以倚重的副手,以至於工作績效不彰,心力交瘁。
面對這樣的問題,我想起我不斷重覆的主管培訓過程:賦權→授權→放手,透過這種方式,讓我可以治大國如烹小鮮,以近乎無為而治的方式來運營公司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一位部屬向我求證:聽說同一部門的某某同事,薪水加了兩千元,他覺得他也很努力,為什麼薪水沒加?
我很意外,他為什麼會知道有人加薪了?但我不能承認,我說:第一,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加薪了。第二,就算有人加薪了,這也是個別的獨立事件,不代表別人也可以爭取加薪。
我繼續強調:每一個人的薪水,都是獨立核算,仔細評估其貢獻,並核算該多少薪水,和其他人並無關係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在我數十年的工作生涯中,我永遠會記住幾個部屬的作為,他們都在關鍵時刻,挺身而出,解決了公司的困境,也解決了我的為難。
有一次,我們費心培育的一個網路公司執行長因故離職,留下一個群龍無首的公司。我找來這家公司的業務主管,請他先行代理,他告訴我暫時代理可以,但是請我一定要去找一個真正合適的人來負責,他承擔不起這樣的責任。
之後幾個月,我努力地去找人,用盡了所有方法,找朋友介紹,找獵人公司物色……,可是始終沒有著落。我逐漸感受到,這家公司很難找到合適的執行長人選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一位老友兼合作夥伴問我,「為什麼我的夥伴最後都會離開我,我是不是犯了什麼錯?」
在我和這位老友合作的幾十年中,他不斷地引進新的合作夥伴,但是他們卻都在三、五年蜜月期過後,紛紛選擇離開,有的是和緩分手,有的則是翻臉走人。
他會問我這個問題,是因為一位夥伴和他翻臉,雙方差一點對簿公堂,他有感而發與我的對話。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剛創辦《商業周刊》前幾年,虧損累累,每天都為錢發愁。最能立即改善財務狀況的就是廣告,接到一張幾萬元的廣告,就值得我們大肆慶祝。
某次,業務員簽了一張30萬元的廣告合約,對我們來說真是久旱逢甘霖。不過,那個客戶非常挑剔,除了上廣告之外,還要編輯部做相關報導。我在仔細評估客戶的狀況,想盡各種辦法試圖配合,卻怎麼也找不出報導角度之後,著實感到左右為難。
煎熬了3天,我終於下了決心,告訴業務員,我們實在找不出報導的角度,無法配合報導,當然這筆生意就吹了!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