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生意,賺到能賺的每一分錢,省下該省的每一分錢,理論上,這是一個好生意人的必要條件。可是我也聽過另一種評論,有人評價一個商場上極精明而且形象不是很正面的商人:「他是一個能賺一百元,如果只賺到九十九元,回家還要自責、懊惱不已,連一塊錢也不放過的人!」言下之意,有不屑、有鄙視,似乎這人是個不近人情、冷酷無情、極難相處的人。
台語有云:「買賣算分,相請不論」(台語發音),指的是只要做生意,就要錙銖必較,計算到每一分錢,但請客的話,再大的錢都不計較。
公告
為免漏掉各位寶貴的意見,即今日起,本部落格不再開放文章迴響
請各位想要交流意見的朋友們移駕至 【 留 言 版 】 留下您想說的話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部落格及留言版嚴禁散發廣告及色情援交訊息!
- Jun 04 Sun 2006 17:58
最後一塊錢,手放開
- Jun 04 Sun 2006 17:56
口水多過茶
工作中常遇到一種狀況:當某主管提出某項新構想時,經常就會有許多人從各種角度反覆斟酌,有的人說這可能有某種副作用;有的人說,這個構想不周延,還需要仔細研究。經過大家的七嘴八舌之後,大多數創新的想法都胎死腹中。我冷眼看著這些討論,當然有些想法是浪漫、不切實際而不可行的,被腰斬不足為奇。但是也有些想法則不然,確實具有突破性的創見,只不過因為是創見,太新穎了,與現況難免有些不相容。理論上,只要克服這些不相容的部分,這個創見是有可能實施的。只不過如果放縱公開的討論,通常這些創意會被犧牲,因為大多數主管會play safe,採取保守而安全的策略。大家寧可停在原地,什麼也不做,而不願採取積極性的作為。
這就是大多數組織與工作者的實況。廣東有句俗話:「口水多過茶」,指的是說得多、做得少,完全沒有實踐性、沒有行動力。不幸的是,大多數組織中的人,都是口水多過茶的人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54
以寬仁收買人心
一位主管一向以「好人」自居,對部屬照顧得無微不至。部屬不會做的,他全部接下來做;部屬犯了錯誤,他一概遮掩下來;部屬有任何要求:請假、加薪等,他幾乎也照單全收。結果是他的部內成了公司內有名的「神仙連」,不幸的是,他遇到的是一個魔鬼總經理,一向要求嚴格,而其他部門也向總經理看齊,成為「魔鬼連」,這位「好人主管」當然成為老闆的眼中釘,最後不得已也只好調整作法,否則下場不問可知。這是主管的態度與理念問題,電視劇「雍正王朝」中,康熙臨死前,把王位傳給雍正,並評論了諸皇子的作為,其中對八賢王的說法就是:「朕以寬仁治人,而老八以寬仁收買人心」,國家絕不可交給這種別具用心的人。主管如果在這方面理念不正確,絕對是個悲劇。
以寬仁待人,絕對正確,也是做為一個好主管必要的基本條件。可是寬仁不足以自行,還需要輔以賞罰與紀律,在組織中,是非分明,賞罰分明與紀律井然,這才是好主管、好組織的要件;否則就陷入前面舉例中的「神仙主管」的悲劇,差異就在「溺愛」與「濫好人」。對部屬只知照顧,不知教導,只知包含,不知訓練,這是溺愛;對部屬是非不明、賞罰不分或只賞不罰,這是「濫好人」。不過這還不是最壞的,充其量是個頭腦不清,搞不清楚狀況的主管。最壞的是康熙口中的「收買人心」的主管。以寬仁為名,行收買人心之實的主管,通常別具用心,目的在擁兵自重,成群結黨,搞派系,搞鬥爭,這是組織中最麻煩,最討厭且傷害力最大的主管,這種人通常有兩種下場:一是被上面英明的老闆看穿,徹底剷除;另一種是升官成功,最後把整個公司搞垮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53
向上管理三訣竅
理論上,管理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為遂行組織目的,所施行之作為;對平行者,謂之溝通、協調,對上位者,只能被動的接受指令。這是一般的想法,但是組織成員如果被動的接受這種組織行為的宿命,在現在複雜多變、競爭激烈的組織中,顯然是不夠的,應該有更積極的做法,才能化被動為主動,工作得更愉快,更有效率,成果更佳。「向上管理」就是工作者必須具備和學會的技巧。
如何管理老闆,讓老闆用對你有利的規則來指揮你,這就是「向上管理」。要學會向上管理,又有態度、過程與做法三大訣竅,必須搞清楚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52
聞過則喜,有則改之
「揚善於公庭,規過於私室」,這是所有主管都知道的道理,但是就算謹守規過於私室的原則,仍有許多的困難,達不到改過遷善的效果。許多次的經驗都告訴我,規過於私室,常常因為對象的態度不正確,而使效果大打折扣。當我關起門來,和部屬討論他的問題,希望他改進時,經常會遇到小朋友的強力反駁,他們不是告訴我,我的觀察有誤,事實不是這樣的;就是我的推論有問題,他們根本沒這些毛病。劇情錯綜複雜,林林總總,但結論都類似:他們認為自己被誤解了。他們沒有錯,甚至有的人還會沮喪萬分,認為連我都搞不清楚狀況,這個公司真是是非不明、黑白不分。
我承認,當然也有少數情境,是他們真的被誤解了,我也很樂於明白真相,還小朋友清白。但是,老實說,這種狀況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因為當事人愛面子,防禦心強,不肯認錯。以至於我在溝通的過程痛苦不堪,需要大費周章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51
寶相莊嚴,香火不絕
我剛升上總經理職位的時候,很不習慣沒有直接指揮的單位,也很不習慣沒有直接負責的工作,因此,沒事就召集各個運營單位開會,直接參與各個單位的運作,彷彿我就是部門主管一般。直到有一天,一個部門主管告訴我:何先生,你知道菩薩為什麼靈驗,香火不絕嗎?因為祂們寶相莊嚴,高高在上,不會下凡過問凡間事物。而當凡夫俗子有困難來求神問卜時,菩薩才會顯靈指點,有求必應。因此凡人皆感念菩薩之德,香火不斷。
這位主管說得文雅,意在言外,一時我還聽不懂。最後他才直截了當告訴我:何先生,你高高在上當你的總經理就好了,管管大事,制定決策,不要直接降臨各單位,指東說西,這樣各單位主管要怎麼工作啊?更何況,以總經理之尊,離開執行面很遠,很多事已在狀況外,很多決定可能是錯的,喜歡下凡的菩薩,多數只會顯現自己的無能,不會贏得尊敬的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48
照計畫賺錢與照計畫賠錢
做為文化傳媒工作者較諸一般的企業經營,多了一項社會責任與文化理想的困擾,許多事在正常的盈虧計算之外,常常會有文化理想與社會責任的思考。我們經常徘徊在生意與意義之間,迷失了自己。我們思考某一本書是否該出版時,第一個考量的當然是有沒有生意做,能賣多少本?成本率是多少?毛利率是多少?賣多少本能平損?這些都是很簡單的計算,一張財務試算表會解決所有的問題,有時候連思考與判斷都用不上,因為數字會告訴你一切。
我們的困境不在這裡,許多時候,我們的社會責任與文化理想會油然而生,許多書,因為「我」喜歡,因為「我」覺得有意義,因為「我」覺得社會上需要這本書,更因為「我」這本書對社會改變、進步有價值,「我」對這本書的出版有責任,做為一個文化人,「我」應該出版這一本書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47
相信公司、認同老闆,否則……
我的媒體生涯,從一家非常大的公司開始。這個老闆是個傑出報人,因為老闆傑出,公司就充滿了人治色彩。如果老闆欣賞你,你會獲得完全不一樣的待遇。但也因為如此,整個公司的工作者都在期待老闆關愛的眼神,而一旦期待落空,難免就抱怨四起,許多人認為公司缺乏制度,不夠透明公平,公司裡隨時都充滿了哀怨的人。那時的我,身處基層,輪不到老闆的關愛,也就沒有抱怨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,我在那裡工作,要的是空間和舞台,讓我學習歷練經營媒體所有的本事,我完全不在乎老闆欣不欣賞我,當然也就不會有抱怨。
可是在那一段時間,我也認知到一個事實:老闆創造了公司,訂定了遊戲規則(人治也是一種規則),所有的工作者要在那裡工作,那就依循老闆的規則,抱怨是沒有用的,什麼都不會改變,相信公司、認同老闆的邏輯,是工作者唯一能做的事,否則你每天都會活在痛苦及挫折中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45
追根究柢的企業家精神
每次看日本的電視節目「搶救貧窮大作戰」,心中都有極深的感慨:原來這個世界還有這麼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當老闆,可是卻當起老闆來。而要當一個成功的好老闆,原來每一件小事,都有極深的學問和講究,而這些講究、堅持、學問,其實就是現代企業經營所強調的專業主義。其實經營企業只兩種形態:專業與業餘。專業的老闆會成功,而業餘的老闆也許在短時間內,因為機緣、運氣,偶而會有小成,但長期下來終究要失敗。「搶救貧窮大作戰」永遠拿「達人」(專家)與業餘的老闆做對比,讓專家來教導業餘的經營者怎麼做生意,從step by step,一步步怎麼做,到理念、到服務的熱忱,到敬畏每一項原材料,到做好每一件事的堅持。印象中,這個節目中,從來沒有談到賺錢的方法,可是賺錢是伴隨著經營者做好每一件事,強調用專業的方法、用專業的精神,做好服務之後,自然而來的報償。
可是「達人」並非天生,他也是經過長期學習、磨練、研究而來,學習與歷練是承襲前人的經驗,而研究則是發揚光大,與創造的競爭優勢。每一個達人都有獨門的絕技,有的可公開、有的不傳外人,但都是透過長期的探索、研究,而形成專業,變成專家。
- Jun 04 Sun 2006 17:42
實踐理想、販賣專業與抬轎工具
一個同事在應徵面談時告訴我:「我不是來販賣專業,而是尋找一個我可以發揮專業、實踐理想的舞台,因此薪水我不計較!」多麼令人動容的話,雖然按照個人的經驗,我不會因而完全相信,仍然會「聽其言,觀其行」,但是無可否認的,這一段話是許多的專業經理人心中想實踐的一個夢想。
專業經理人擁有的就是管理公司的專業,有人賞賜,有人出價,尤其出好價錢,就把「一身武藝,賣與帝王家(企業家)」,努力工作,除了豐功厚祿之外,當然最大的成就就是自我實現了,做一件讓自己自豪,對公司有貢獻,對社會有回饋的事,這恐怕是所有專業經理人夢寐以求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