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
各位親愛的朋友們,本部落格由於各方意見及迴響太過熱情
為免漏掉各位寶貴的意見,即今日起,本部落格不再開放文章迴響
請各位想要交流意見的朋友們移駕至 【 留 言 版 】 留下您想說的話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部落格及留言版嚴禁散發廣告及色情援交訊息!

一輩子從事媒體工作,一輩子寫文章、寫報導,但是我從來不敢說自己是創作者,頂多是個「文字工人」。一輩子依靠創意過活,但我也從來不敢說自己是「創意人」,原因很簡單,不論是作家或是創意人,都是多麼才氣縱橫的工作,豈是我等這種凡夫俗子所能為。雖然不是創意人,但工作卻一輩子都要與創意人打交道,尤其當了管理者之後,如何服務、侍候或者管理處意人,更是每天都要發生的事。

創意人氣質不凡,人間少有,要服務、侍候自不在話下,但能不能管理,卻曾經在我心中困惑許久。理論上,創意人只能尊重、只能呵護、只能給予更多的空間,他們的工作是用質量計算,而不是數量,這當然不可以管理,如果用管理生產線的方法,講究流程、講究規律、限期完成,絕對是謀殺創意人與創意工作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那實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,當我不再相信創意之後,一切都改變了,我所經營的出版公司,一改過去辛苦經營的樣貌,每年穩定的經營、穩定的獲利、穩定的成長,過去一切遙不可及的事,都變成理所當然。出版與媒體行業,是文化產業、是思想工作、是有理想的工作,當然也是必要創意的產業。如何讓處意飛翔,讓文化人的浪漫、理想,能滋潤文化產品的內涵,因此文化工作者需要尊重,不可管理,否則會抹殺創意的形成,阻礙創意產業的經營與發展。這種觀念曾深植我心,再加上我自也是「文字工人」出身,討厭有形的管理與要求,因此打造一個尊重創意工作者,讓創意能滋養漫延的工作環境,變成組織內的「無限上綱」。

因為創意可遇而不可求,因此處意工作不可限期完成;如果要限期完成,就是執行管理者在謀殺創意。包括我自己在內,交稿時間一拖再拖,截稿日期只供參考,而所有的工作,最後都是在不得已的出刊壓力下,不眠不休,勉強趕工完成。或許我可以這樣說,大多數的媒體、出版、文化、創意產業,都是在類似的惡性循環中「自虐式」的經營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一個年輕人,努力工作,忙碌了半輩子,他一直在創業做出版,但一直沒能真正賺到錢(偶而賺一些,但隨即又賠掉),有一天他急著跟我見面,想告訴我他的一個突破性的計畫。我雖然忙,但仍然很樂意給年輕人一點意見、一點鼓勵。見了面,他說,他決定學習某一個成功的同業的做法,一年只出二十本書,但要求本本暢銷,用精準的選書,替代大量的出書,來提高營業高、提高獲利率。他又說,他仔細觀察了這位同業的做法是,大量閱讀國際的書訊及出版消息,並參加國際書展與國際出版業建立良好關係,這樣就能拿到大書、暢銷書。聽完他的想法,我百感交集。

我想起另一個經驗,我投資的一家小公司,虧損連連,我與主事者懇談,想找到原因,好協助他。從頭到尾他一直訴苦,時機不對、競爭者太強、資金不足、員工太笨……,並且告訴我,他已盡全力改變,但不可得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中國大陸我遭遇到全新的用人經驗,一個主管是國企中級主管出身,他的經驗是和諧至上,我用他來管理整個團隊,遇到任何衝突時,他也是不得罪任何人,「有理扁擔三,無理三扁擔」,結果組織變成是非不明、事理不分,一切事務都等待時間解決。為了解決這個現象,我從大陸的外企挖來一個主管,他明快果決,一切問題簡化為預算,執行、追蹤、考核、檢討,這當然是很合乎現代企業經營邏輯。問題是現有的組織根本缺乏制度,人才也不足,他需要有「穿著衣服改衣服」的應變與柔軟度,也需要一點一滴組建團隊,確立制度的耐性。這兩個人都是我需要的人,但也各有缺失,都需要徹底調整。問題來了,他們的學習調整都非常慢,過去的經驗,單一且根深蒂固,環境一變,都陷入不適應的困難中。

這讓我想起組織的學習與人才的學習。在大陸以外的社會,社會多元、價值多元、組織多元,變動是常態,適應與調整是每一個人當然必備的能力。大多數人都能成為一個「學習型的人才」,不僵固於一套經驗與想法,面對新環境,會學習新經驗、新方法,產生新能力,最終會與組織融為一體,甚至會使組織慢慢改變、轉化成更有效率的組織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跟我工作過的一個小朋友,後來到一家外商公司做事,負責公司的財務。對忠誠的要求極高。有一次他的主管交待他去做一件「從權」的事。事情並不符合公司的內控規範,但嚴格說來,也未必絕對違法。這個小朋友琢磨了半天,要不要拒絕老闆的要求,但最後還是決定照辦了,原因是為了不要給老闆難堪,而事情本身也是一件小事。以台灣人的觀點,給老闆方便,也算是好事一樁。誰知道這是這家外商內部考核的過程,要考驗員工是否一切遵照標準作業流程辦事,也要考核員工的專業與忠誠。不幸這位小朋友沒能通過,在公司裡從此被打入冷宮,最後不得不離職。

聽完這個故事,我心中無限感慨。相同的劇情,我估計有百分之八十的台灣工作者可能無法通過,原因是台灣人太注重人情,太缺乏法治,不講究專業,以至於是非不明、事理不分,太多的濫好人,太少的專業尊重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從事生涯諮商的顧問,在協助畢業生找工作時,有一個極經典的應徵答詢,當面談主考官問應徵者:請問你在性格上有什麼弱點?應徵者的標準答案是:我的弱點是太完美主義,以致在做事時,難免思慮再三、猶豫不決,有時甚至於會因為務求完美,太堅持細節,而令別人覺得我吹毛求疵!生涯諮商顧問甚至會要求應徵者在回答問題前,還要故做蒐盡枯腸、仔細思索狀,表示自己是很認真的思考自己的缺點,再行回答,才會取信於主考官。

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,不論在工作上,還是生活上,每一個人都會隱藏自己的缺點,希望弱點不為人知,以獲得別人的認同,而得到較佳的機會。每一個人都在嘗試偽裝,戴上各種不同的面具,這就是真實的社會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有一個利潤中心部門的主管,在執行一個新計劃時,申請了一筆龐大的預算。被我打了回票,他頗不以為然,不斷的為自己的行為辯解:(一)這個計畫,難度高、風險大,因此沒有充裕的預算莫辦。(二)較諸其他同業最類似的事時,同業的手筆更大,預算更多。(三)公司做新事業要有決心,如果不編列足夠的預算,代表公司沒決心,公司沒決心,如何讓同仁們下決心,放手一搏。他的說法,似乎完全無懈可擊,每一個單一論點都是正確的,但問題在於這個新計畫的規模太小,期望值太低!他放大了計畫的難度,卻沒考慮到這其實只是個小生意,而小生意是不可能打大算盤,用大投資,慢慢準備、慢慢培養、慢慢調整、慢慢回收!

另一個主管正好相反,被賦予一個策略任務,執行一項新計畫。但他小心謹慎、仔細規劃、慢慢盤算,以至於在投標過程中,錯失良機,最後以極小金額的第二高標落許,整個計畫泡湯,公司的策略不得不調整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7-ELEVEN會長鈴木敏文在他的零售鉅著商賣的原點(中譯:《零售聖經》)中,特別指出零售的基本成功秘訣之一是清潔維護,這是多麼不像道理的道理,可說是一點學問也沒有。但是這麼普通的常識,卻是7-ELEVEN成功的關鍵,實在發人深省。企業經營也有類似的狀況,「準時」是人人都知道的原則,但是這也是高效率經營與成功關鍵。

每一個公司都有計畫,每個計畫也都會有時間表,問題是有多少人能精準的按時間表執行?那一個計畫不是有太多的變數與意外,最後所有的時間表都只是僅供參考,而大多數人也都對不「準時」習以為常,從來也不知道「準時」是高效率與成功經營企業的關鍵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個多月前,台灣最知名的自行車品牌捷安特的老闆劉金標先生來電,希望在台北與我見面,我客氣的回答,我願南下台中,請他不用移駕,但他客氣的堅持前來台北,我心中十分納悶,有什麼事劉先生需要如此慎重呢?見面後,劉董事長首先表示歉意,因為最近經濟日報記者以第三者的角度寫了一本捷安特的成功傳奇,即將出版,而劉董事長在盛情之下,也為之作序。劉董事長自承,幾年前曾經答應我,如果要出書,一定委託我的出版社來出版,雖然這本書並非出於公司意願出版,但是怕我誤會,特地前來說明,並表達歉意。

對劉董事長的歉意,我不敢受也不能受。他走後,我終於慢慢回想起當年的情景,我力邀捷安特作企業傳記,劉先生婉拒,但閒談中承諾,他日如要作傳,定交給我出版,這只是閒話一句,根本談不上承諾,連我這個被承諾人都沒有當真,幾乎完全忘了這一回事,而劉先生銘記在心,始終不忘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有一本最近在台灣上榜的暢銷書,叫做「優秀是教出來的」!這是一個美國老師寫來教育小孩子的書,內容是「超基本的五十五條規則」,再看看具體的內容,其實沒有任何新意,例如其中第十六條:每天都要做完作業;第三十條:吃完飯,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。像這樣一本完全是大家共識、共知的內容,竟然會獲得台灣讀者的認同,我們不能不想一想,到底我們的社會發生了什麼事?無獨有偶,最近英國出版了另一本暢銷書,名叫:「YES, PLEASE. THANKS!」(請和謝謝),這也是談論小孩的基本禮貌教育,以英國那個自以為是紳士的社會,他們也出現類似回歸基本的反思,我們不能不說,高物質文明的人類社會着實需重新想一本什麼是最基本的事?而我們又到底做到了多少。

之前宏碁的新任總經理蘭奇,談到企業經營,只有Basic,沒有Magic,似乎也反應出現代企業經營太進步了,太多的新理論、太多的新工具、太多的新生意模式,弄到每個人、每個公司想的都是新、想的都是巧、想的都是快,反而許多基本的事情被忽略了。

feipe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