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台灣的房市交易熱絡,六都的房價普遍上漲,雙北以外的四都房價上漲幅度都超過雙位數,社會大眾打房的期待高漲,雖然政府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具體的打房行動,但相信政府已把打房行動列入考慮,並進入幕僚作業階段,未來發展全國社會大眾正拭目以待。
政府為什麼要打房?該不該打房?該如何打房?這是一連串複雜的問題。要回答這些問題,要從如果房價高漲,對全社會有些什麼不良影響開始。房價高漲,對社會最大的影響就是全民的居住正義失衡,導致需要買房自住的社會大眾買不到平價的房子,也買不起平價的房子。
今年台灣的房市交易熱絡,六都的房價普遍上漲,雙北以外的四都房價上漲幅度都超過雙位數,社會大眾打房的期待高漲,雖然政府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具體的打房行動,但相信政府已把打房行動列入考慮,並進入幕僚作業階段,未來發展全國社會大眾正拭目以待。
政府為什麼要打房?該不該打房?該如何打房?這是一連串複雜的問題。要回答這些問題,要從如果房價高漲,對全社會有些什麼不良影響開始。房價高漲,對社會最大的影響就是全民的居住正義失衡,導致需要買房自住的社會大眾買不到平價的房子,也買不起平價的房子。
每次看到媒體報導:老闆會苛扣員工薪水,想盡辦法用低薪壓榨員工。這是我完全不能理解的,因為我經營公司,所有錢都是員工幫我賺來的,沒有員工,我什麼錢也賺不到﹐如果苛扣員工薪水,他們怎可能留下來幫公司賺錢呢?
我的經營方法很簡單:一、找到有潛質的好工作者;二、長期耕耘,把他們訓練成幹練的好員工;三、淘汰團隊中不適任及觀念態度不佳的員工;四、組成最有效率、堅實的營運團隊,以創造最佳營運績效。
這樣的心法,當團隊構建完成後,這個團隊就可確保每年替公司賺錢,保持良好的獲利狀況。他們的責任就是努力賺錢,而我的工作就是給予他們好的回饋,薪水大方給、獎金放手發,以確保他們願意長期留在公司、替公司打拚。
一個教育心理專家曾寫過一篇文章,奉勸全天下的父母不要隨便稱讚小孩,尤其絕對不可以只就「結果」稱讚。
例如:「你好聰明。」「你好可愛。」「你考一百分,好棒!」「你是全班的第三名,好厲害呢!」
台灣藝人歐陽娜娜和張韶涵於對岸「十一國慶晚會」,獻唱《我的祖國》,引發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文化部長李永得的批判。更引來網民的一陣撻伐,有人甚至留言:既然那麼喜歡中國,為什麼不乾脆取消台灣的身分證,搬去中國呢?
每次遇到親中事件發生,網上的留言總是群情激憤,親中反中雙方爭吵不休。本土色彩濃厚的網民往往會激動的說:你們喝台灣的水、吃台灣的米長大,為何不為台灣說話,卻心向著中國?既然心向著中國,那就搬到大陸去,把台灣留給台灣人,讓台灣清靜一些。親中的人則反駁:我們生在台灣、長在台灣,這是我們的地方,我們為什麼要離開?別人憑什麼否定我們在台灣生存的權利。
一個直線部門的主管來找我,請我出面幫他去同業延攬一個人,他告訴我:他缺一個好的業務主管,他懂產品,但產品改善了,並不足以讓他的單位改變,因為他的部門是業務導向,好的銷售團隊會決定部門的成敗。
我責無旁貸,協助主管完成他做不到的事,是我每天的工作。
他已經和這位挖角對象接觸了很多次,但始終有意願,沒結論。我必須知道無法成功的原因何在?
最近台北市長柯文哲常被問到,對於施政滿意度吊車尾有什麼看法?柯市長通常只能打哈哈帶過,無法給予正面回應。這實在是台灣政壇值得探討的一個現象:一位市佔率第一名的首長,當被問到滿意度(心佔率)時,竟然是最後一名,這到底是為什麼呢?
我們的公司中有一個成立了近二十年的營運團隊,過去有輝煌的成果,每年都賺許多錢。可是近五年來每下愈況,生意模式逐漸老化,再加上所屬的產業出現極大的變革,營運急轉直下,已經連續兩年賠錢,整個團隊陷入愁雲慘霧,對未來無所適從。
我要求這位團隊主管,召開一次未來經營的策略會議,參加者包括所有核心團隊成員,務必要找到未來突圍的方向。
曾經有七、八年時間,為了一個新創事業,我們每年要虧損三、四千萬元。也因為長期虧損,這個新創事業的處境艱難、薪資福利不佳,再加上前景不明,整個經營團隊呈現極不穩定的狀況。
那段時間,團隊裡有幾個核心戰將:一個是業務主管,主掌全公司的營收來源;另一個是產品主管,負責全公司的主要運營,再有一個是技術主管,掌握了整個系統開發及程式更新。這三個人幾乎決定了公司的存續,只要這三個人在,這家公司就有希望。
一個經營面臨困境的團隊,歷經了一段時間調整後,始終未見具體成效,我不得不出手協助。
我檢視了他們過去一年的工作,發現了幾個事實:一、他們每天都加班到很晚,看起來所有的人都十分努力工作。二、他們原有的生意模式老化,所以業績越來越少,對此他們的對策是更賣力做,但成效不彰。三、他們嘗試想出一些新做法,可是也未見成效。
一家超大型國營事業的董事長接到某黨政大老的電話,推薦一位曾當過國會助理的人,指名要當該公司副總級的職位。這位董事長處事謹慎,先到處打聽這位助理的風評,得到不是很正面的結論,再加上其政治資歷也不足,所以就婉言回絕了。
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保險公司的外勤單位,每天早上,全單位的人都要聚在一起開早會:主管講話、報告工作進度、聽演講、分享經驗,還要唱歌,經過這一連串的儀式之後,才開始一天的班。
年輕的時候,我對這種儀式性的活動,很不以為然,覺得這只是形式與口號,真的對工作有幫助嗎?可是年長之後,歷練了職場的酸甜苦辣,我逐漸認同公開儀式的重要,也會設計許多儀式性的作為,以提升組織運作的效率。而我自己,也會透過一些儀式性的行為來建立秩序,強化自己的意志力。
保險公司的外勤業務工作,每天都要歷經外界的各種考驗,客戶的拒絕與冷言冷語,讓人充滿挫折,工作者要出門前都要下很大的決心。而每天的早會,就是藉由外在的形式,讓工作者得以展開一天的拜訪工作,至於會中的教育訓練功能,則只是附帶的收益而已。早會確保了工作者準時早起的習慣,也激勵了他們的鬥志、強化了他們的意志力。
睽違了30年的台股指數「12682」,最近終於近在呎尺,看起來台股要再重登過去的高點應該只是時間問題,既然突破「12682」不是問題,那所有人心中的疑惑,全部指向突破30年前的高點之後,台灣未來將如何?
這個問題可以狹隘的聚焦在股票市場,會不會像30年前一樣,探頭之後,隨即迎來巨幅的崩跌,跌到2000多點,只剩高點的五分之一?
有一位執行長,連續五年都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,獲得了董事會極大肯定。可是當他卸任後,一年之內,這家公司的營運狀況就開始逆轉,不論新任執行長做了再多努力,都無法改變,這家公司從此沉淪,一去不回頭。
事後這家公司的一個老員工回憶,在上一任執行長那業績輝煌的五年中,其實是這家企業轉型創新的黃金五年,那五年中,這家企業的生意模式已經徹底老化,危機早已顯現,可是當時的執行長卻無視於轉型的必然。只是一味的降低成本,簡化團隊規模,以擠壓獲利,獲利雖然做到了,但卻錯過了企轉變革轉型的黃金時刻,讓這家有規模的老公司,從此逐漸走入歷史。
從COVID-19發生以來,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灑錢救急,QE無上限,這變成各國政府作為的新常態,台灣政府也不例外,從紓困1.0到紓困2.0,到這一週,政府又喊出紓困3.0的口號,一再追加紓困金額,看起來灑錢救疫情的政策仍在持續中,何時回歸正軌,仍在未定之天。
在檢討過去半年績效的會議中,一個主管的業績數字與預設目標有相當大的落差,他很仔細地說明業績未能達成的原因,但是對於接下來要如何達成業績目標則隻字未提。
我忍不住問:「那你要如何達成業績目標呢?」
全球的肺炎疫情截至27日已超越900萬例,死亡人數也已接近50萬例,雖然已開發國家疫情有趨緩的現象,但開發中的第三世界疫情卻爆發,看樣子必須等到全世界的國家都流行過了之後,肺炎疫情才有可能緩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