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讀到日本知名企管顧問三枝匡的名作《V型復甦的經營》,以日本知名企業小松製作所子公司產業機械部門的逆轉經過為藍本,所寫作的故事。書中提到作者剛進入公司診斷訪談時,全公司充滿了受害者意識,產品銷售部門責怪研發部門完全不了解市場,閉門開發他們自己喜歡的產品,以至於產品不好賣。
而研發部門則責怪銷售部門銷售策略不正確,缺乏專門技術知識,不能銷售高附加價值的商品,東西還沒賣就認輸。
研發部門也責怪產品製造部門:製程不良、成本控制不嚴、出貨日延誤、對客訴不痛不癢。
最近讀到日本知名企管顧問三枝匡的名作《V型復甦的經營》,以日本知名企業小松製作所子公司產業機械部門的逆轉經過為藍本,所寫作的故事。書中提到作者剛進入公司診斷訪談時,全公司充滿了受害者意識,產品銷售部門責怪研發部門完全不了解市場,閉門開發他們自己喜歡的產品,以至於產品不好賣。
而研發部門則責怪銷售部門銷售策略不正確,缺乏專門技術知識,不能銷售高附加價值的商品,東西還沒賣就認輸。
研發部門也責怪產品製造部門:製程不良、成本控制不嚴、出貨日延誤、對客訴不痛不癢。
我所從事的出版業,在最近幾年出現了十分弔詭的現象,一方面總市場約略以每年百分之五的營業額向下衰退,許多小書店紛紛關門,一些小的獨立出版社也陸續停業。可是市場上的平均書價卻從原來的每本兩百五十元,向上調升到每本三百元以上,而一些吃喝玩樂為題的高價書,卻又出現了極可觀的銷售量,成為出版市場近年來的顯學!這兩種南轅北轍的現象,成為困擾我不可解釋的疑惑。
經過長期的揣摩分析之後,我慢慢找到了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解釋,那就是台灣人已分成三個截然不同的族群,可分成三等份:有三分之一的八百萬人,擁有了台灣絕大多數的財富,過著極富裕的生活,他們不斷的講究生活品質,造成了吃喝玩樂的高價書的市場出現;而最底層的三分之一,約七百萬人,活在正常的生活水平之下,他們根本沒有餘裕購買圖書,造成了圖書總市場的衰退;而另三分之一,則是年輕的工作者,他們很努力的打拼,但生活僅足以溫飽,可是他們仍然努力的上進,看書學習,是圖書的主力消費群。
在我創業初期,公司很小,瀕臨倒閉,為了突破困境,我曾經召集核心團隊,希望集思廣益,想出一些對策,以做出改變。
可是核心團隊面面相覷,完全束手無策。一個同事說話了:「不是我們想不出對策,實在是因為公司一點資源都沒有,我們想做任何事都不可能。」
面對這樣的說法,我也急了說:「公司是沒人、沒錢、沒資源,但是如果我們實在想不出任何對策,我們就只能拆夥了。」我繼續說:「如果我們不想拆夥,我們唯一可依靠的是創意,用創意尋找可能,突破資源不足的限制。」
我工作幾十年,其中大部分時間在創業,但是從工作滿一年起,我就當了主管,從管幾個人一直到管幾十個人、到幾百人。可是我真正體會到我是一個主管,而且真的會當主管,是最近20幾年前的事。換句話說,我在錯誤中,做了10幾年的主管,這其中不知誤了多少事?浪費了多少青春?走了多少冤枉路?
所幸我的入門工作很特別,我是記者,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工作。因此,當第二年我就升上主管的職位時,我只要策畫、指揮新聞採訪,競爭激烈的媒體生態,每天進行的同業間新聞評比,自動讓每一位記者全力以赴,主管所需要的管理:激勵、協調、訓練等功能,記者自己會自動完成,完全不需要我這「主管」費心。
一直到我創業,才感覺困難重重,我不知道如何建立團隊、不知道選人、不知道訓練、不知道激勵、不知道協調溝通、不知道如何考評。甚至我連罵人都不會,有一次我想教訓、糾正一個部屬,講了半個小時結束之後,這個人高高興興走了——他竟然以為我在誇獎他!
在宏達電的新機種M9上市時,王雪紅決定親上火線,接任宏達電的執行長,原任執行長周永明則轉任創新研發。這一變動對理解宏達電的人來說,並不意外,意外的是竟然是王雪紅自己親上火線,承擔起所有的重責大任,為宏達電的未來負起完全責任。這樣的安排,對已經處境艱難的宏達電來說,無疑是有決心的猛藥,代表了宏達電以退無可退,祭出了「老闆出馬」的絕招,所有的藉口到此為止,看看能不能萬眾一心,險中求勝。
過去宏達電是由「最會做智慧手機的工程師」所主導,這個人就是周永明,從無到有,打出hTC的品牌,也使宏達電登上智慧機的世界殿堂。只不過近兩年來,市場丕變,宏達電光環不再,市佔率及獲利能力急遽下滑,股價更從一千多元跌到剩下十分之一,而宏達電的內部治理也事權不一、紛擾不斷、人事異動頻繁,周永明早已不是過去全盛時期一言而決的狀況,王雪紅無所不在,介入極深,可是這也是宏達電內部管理問題之所在。
我們的出版生意,每年要出版上千種新書,這意思是每年推出上千種新產品,每一本書都有賺有賠,每出一本書都是一次賭注,賺賠之間,全在於事前的評估與判斷。而公司每年運營的成敗,新書賠錢的比例一定不可多於百分之十,因此我們事前的選書評估邏輯是「先求不賠,再求能賺。」
我們公司內有一張「新書評估試算表」,每一位選書人只要按試算表的要求,設定出版規格及各種假設條件,並填完表格,就會得到一個結論,這本新書如果出版,能不能過損益平衡點(break-even point),如果能過損益平衡點,這本書就可出版,而如果不能,那就要放棄。
我們常常為了確認一本書能否出版,反覆設定各種出版規格,不斷重填試算表,以嘗試找到能越過損益平衡點的工作方式,當然如果一直找不到方法,這本書就要被放棄。不論選書人主觀上多麼喜愛這本書,因為主觀的直覺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試算檢驗,才可以付諸執行,這是確保出版「生意」立於不敗的唯一途徑。
當頂新黑心油案,在台灣延燒,全台充滿了「滅頂」的氛圍時,有部份企業界大老頗不以為然,認為台灣人無限上綱地追殺頂新,似乎太超過了。從此以後,許多企業界人士對台灣的「反商仇富」氛圍,大表憂心,認為長此以往,將促使企業家不敢投資,影響投資意願,會阻礙台灣經濟發展!
過年期間,我給一位企業界的朋友寫了一則賀年簡訊,謝謝他在我的建議下,投資了二百萬給一個年輕的創業者,雖然最後以失敗收場,我感謝他的仁慈與大方。他回我:提攜有為的年輕人,給年輕人一點機會,是他願意做的,未來若有機緣他還是願意參與。
台北書展的小出版社不見了,書展單位該想辦法改變一下了。
改變的方法是:在主走道上最好的位置,保留幾區廿個攤位的大單位,由主辦單位統一規劃設計,再拆分成兩個攤位的小單位,讓小出版社進駐,省去小出版社規劃設計的麻煩,並且只繳交最基本的攤位費,就可以達成參展的目的。
書展首日在會場逛了一圈,察覺真正的出版社攤位變少了,補上的是文創、印刷,以及增加了許多政府機構出版單位、學校附屬出版社。而過去常見的兩個攤位、一個攤位的小出版社,幾乎絕跡了。追問原因,聽說是攤位費太高,所以都放棄參展了。
這不是我的解釋,我對書展的改變的理由是:出版業真正的寒冬來了。
在一九○○年,義和團之亂引發八國聯軍,北方的清政府朝廷陷入混亂。當時兩江總督劉坤一、湖黨總督張之洞、兩廣總督李鴻章、鐵路大臣盛宣懷等商議組成「東南自保」,並在上海與各參戰國簽訂「東南互保章程」,要求各參戰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,而各國在華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,在轄區內地應予保護。
東南自保運動使受戰火波及的中國,在朝廷混亂無能之際,長江流域東南各省得以保全,這是地方政府自立自強,以救國家安危之先例。對照台灣目前之政治實況,中央政府無為無能,根本無法應付各種突發事故,反而地方政府在新首長上台之後,皆思積極作為,如能師法當年的「東南自保運動」,由地方政府聯手自力救濟,啟動創新改革,說不定是翻轉台灣的開始。
老闆和員工的想法在本質上有三大差異:小我與大我、有做與做好、花錢與省錢。工作者要習慣老闆和你想的不一樣,也要能掌握這些關鍵性的差異,才能工作順利,悠遊職場。
我的團隊中有一個7年薪水漲7倍的主管,7年間從一個最底層的新進工作者,變成一個大事業部的主管,從他身上,我也學到了許多東西。
有一次他告訴我,在做任何事之前,他除了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外,一定會再思考一下「老闆會怎麼想」,以對照「自己的想法」和「老闆的想法」之間的差異。
柯文哲上任之後,立即翻出了所有大型BOT案的舊帳,美河市、松菸文創、大巨蛋、台北秋葉原,每個案子都是前朝市長的政績,可是到了柯文哲手上都變成有問題的案子,有的要追回鉅款、有的要重議合約、有的合法但「社會觀感不佳」,他的連番出手,讓全國民眾叫好。這些BOT案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翻轉,實在令人好奇,到底台灣的公部門出了什麼問題?全民又將如何看待呢?
其實台灣公部門在近廿年來逐漸沉淪,形成了政府官員做事只求「有做、做完」,完全不求「做對、做好」的官場文化,而在追究責任時,也只能追究到貪瀆,至於公務員所做出沒有效率的「笨」決策,全民只能搖頭嘆息。而在貪瀆上,由於情治檢調的不力,也少有被繩之以法者,導致政壇官風日壞,形成台灣政府無能為力、上下其手的惡劣形象。
公司中分為許多營運團隊,每個團隊的營運成果都不一樣,每個月的營運檢討會,我都會聽各主管的工作報告,日子久了,我漸漸歸納出營運好壞的分野:好的營運主管每天花很長的時間思考及規畫未來;而營運差的團隊應付每天發生的事情,都顯得力不從心,根本沒時間思考未來。
我找來一位好團隊主管分享他的經驗。他說:他永遠保持五○%的精力,用來思考及規畫未來。
他過去曾歷經一段營運不是很好的時間,那時候他每天應付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都來不及,根本不可能想未來該怎麼做。可是就算如此,他仍然試著每天、每週、每月都多少空出一些時間,想一下未來的策略規畫,也想一下組織中重要但不緊急的事。日子久了,他漸漸釐清公司許多最基本的問題,並且嘗試去解決這些長期已經存在,但一直沒有被關注的事,他發覺每解決一件這種事,整個團隊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。
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兩個多禮拜,卻在台灣政壇颳起一陣柯文哲旋風,所到之處,隨時隨地離不開媒體的追蹤報導,所作所為,也獲得了廣大的好評。施政方向,也得到全國其他縣市首長的競相模仿。他已成為台灣橫空出世的新政治明星,尤有甚者,更有人鼓勵他選總統(李登輝語)。對沉悶已久、歹戲拖棚的台灣政壇而言,柯文哲已成為台灣未來「改變」希望之所寄,他竄紅的速度之快、影響的規模之大、獲得追捧的掌聲之多,無疑已成為台灣近20年政壇之奇蹟。
這樣的政治人物,上任迄今,他無疑是做對了許多事。從這樣的人物身上,我們也絕對學到許多事,對所有想在此時此刻的台灣做出一番作為,以出人頭地的人,都有高度的師法及學習空間!
唐.柳宗元〈蝜蝂傳〉
蝜蝂者,善負小蟲也。行遇物,輒持取,卬其首負之。背愈重,雖困劇不止也。其背甚澀,物積因不散。卒躓仆,不能起。人或憐之,為去其負。苟能行,又持取如故。又好上高,極其力不已,至墜地死。
今世之嗜取者,遇貨不避,以厚其室,不知為己累也,唯恐其不積;及其怠而躓也,黜棄之,遷徙之,亦以病矣。苟能起,又不艾,日思高其位,大其祿,而貪取滋甚,以近於危墜。
九合一選舉之後,最令人擔心的事情發生了,中國國民黨呈現了一幅大廈將傾,分崩離析的景象,如果國民黨從此一蹶不振,台灣將成為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景象,這絕非台灣民主政治之福,如何重振國民黨,以形成台灣健康的兩黨政治,是所有關心台灣政治的人最重視的課題。
雖朱立倫已成國民黨的新共主,但以目前混亂無序的國民黨,亟待朱立倫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方案,有識者提出要「先毀黨、再造黨」,不失為可行的方案。
年輕時剛到報社當記者,有一位同事安靜、木訥、拙於言辭,說起話來像蚊子一般,要十分靠近仔細聽,才能知道他在說什麼!
當時我心想,他不可能是當記者的料,一定很快被淘汰。果真,記者的前半年,這位同事嘗盡了報社的人情冷暖,常被主管責難,但是他都忍耐下來,咬著牙繼續做,我也常替他感到難過,因此,如有可能,我都會盡量幫他的忙。
可是過了半年之後,他溫和老實的為人,漸漸獲得採訪對象的認同,經常會把獨家新聞偷偷告訴他,因此,他三不五時就有精彩的新聞發表,逐漸變成報社中的明星記者。
台北市文化局長遴選的紛紛擾擾,外界莫衷一是,身為遴選委員且歷經全部的遴選過程,有必要說出我所見到的真相。
遴選過程首先是十二月八日前的自薦及推薦,總計收到五十份參選名單,每個委員都收到厚厚的一份資料,每個委員就書面審核選出最多十位適合人選,進入複選。
十二月九日晚間正式複選,經交叉統計後,總共有九位候選人票數明顯領先,因此就此九位複選人員中進行討論,以確認入選者是否有明顯的瑕疵,經所有出席委員深度討論後,初選票數最多的三位直接進入決選,並從其餘六位中再選取兩位,組成決選的面談名單,總計五位。
柯文哲接受媒體訪問,明確宣示:貓抓老鼠的時代來了,要所有的市府公務員小心,不可以有絲毫懈怠,因為給他逮到一次,就死定了。
看到這篇報導,相信所有的台北市民都會額手稱慶,因為總算有一個首長願意承認公務員的工作態度有問題,而且這麼直白的說出。